前言

2013年是自主品牌颇为艰辛的一年,在量大面广的轿车市场尤为显著。当年,国产轿车市场销售1200.97万辆,是最大的汽车细分市场。然而,自主品牌轿车无论市场占比,还是单个企业,或者是轿车产品,都没能表现出“主场”应有的地位或气势。那么,自主品牌轿车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处境?又遭遇到哪些问题?中国经济网汽车将展开讨论,敬请关注系列文章。 [详细]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今年开年,虽然国产汽车销量整体飘红,但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出现下滑。据中汽协数据,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0.94万辆(含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同比下降5.1%;在乘用车市场所占的份额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


 乘用车市场的主力是轿车,量大面广。但是,中国经济网汽车注意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2007年起,多家自主品牌企业才艰难地获得上马轿车的机会。那么,7年过去,这些自主品牌轿车的表现到底怎样呢?


从表可见,自2007年起,先后有13家自主品牌企业出现轿车销售数字。其中,最后一个是北汽股份,时间是在2011年。同年,江铃风华已经退出这一领域。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表中读到......
    首先,在总体销量上,自主品牌轿车占全部轿车市场的比重仅略高于四分之一。


  2013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轿车销量整理,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314.63万辆(不包含日产、本田所谓的“合资自主”轿车销量,因为尽管销量并不大,但已被计入这些厂家或品牌在华销量),仅占全部轿车1200.97万辆的26.20%。比较而言,两家大众汽车在华合资企业销售轿车265.76万辆,占比为22.13%,已经接近国产轿车总销量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仅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合资企业的轿车销量,就与自主品牌轿车全部销量接近。


  其次,在单个汽车企业比较中,自主品牌企业的轿车销量远逊于合资企业......
    首先,形成经济规模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少之又少,与合资企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2013年,全年销售40万辆以上轿车的有吉利、比亚迪两家,销量超过30万辆的有奇瑞和长安两家,销量刚好超过20万辆的仅长城一家,销量超过10万辆却不足15万辆的还有华晨、天津一汽和南汽等5家。


其次,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依然弱小,累计市场份额也难匹敌一些单个合资企业。


  在整个国产轿车市场中,占比最大的吉利汽车刚刚超过4个百分点;而年销量刚刚超过10万辆的江淮、宝骏,市场份额均不到1个百分点;十家销量超过1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企,其市场份额之和尚不足整个市场的五分之一...
     多年前,国内汽车行业在“三大”集团之外,曾有“十三太保”之说。也就是国家在重点支持“三大”发展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和确保另外13家企业的利益。因此,业内有人戏称这些企业为“十三太保”。


目前,在国内自主品牌轿车“十强”之外,恰好还有13家每年都有销量(相对于仍有销量为0的企业)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我们不妨也借用一下“十三太保”的概念,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上表可以总结出,特点之一,“十三太保”集中了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东风和一汽最核心的轿车事业,如上汽的上海股份,东风的东风股份乘用车和一汽的一汽轿车等;另外两家汽车集团的轿车事业也在其中,如北汽股份、广汽乘用车。
    在过去的几年间,一些自主品牌轿车在产销量上,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过程,因而丢失了宝贵的市场份额,最具代表性的是奇瑞与天津一汽这两个曾经的主流轿车企业。


  在这里,我们选取自2007年以来,这两家最具代表性企业,即奇瑞、天津一汽的轿车销量变化情况。


  代表性企业的运行轨迹之一,在2010年左右达到历史高位,之后便快速下滑;到2013年,在数量上已经退回到2007年,甚至更早的水平。


  如,2010年,奇瑞轿车销售达到“前无古人,今无来者”的50万辆历史最高点,之后就一路下滑,且下滑幅度越来越快。2013年,销量竟然回落到2007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