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在华2023年实现强劲增长,交付量超72.9万辆

2024-01-12 1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月12日讯(记者 陈梦宇 见习记者 桑嘉宝)2023年,奥迪在华以强劲销售表现圆满收官,共计交付超过729,000辆车,同比劲增13.5%。奥迪纯电动e-tron系列车型2023年在华交付量实现稳步增长,达到31,025辆。

企业供图

  此外,奥迪全球客户交付量达到约190万辆。其中,奥迪在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78,000辆,实现同比增长51%。2024年第一季度,奥迪加强电动化攻势的关键之作Q6 e-tron将全球亮相。

  “拥有强大品牌基础的奥迪,正在聚焦电动出行的未来。”奥迪CEO高德诺(Gernot D?llner)表示,“2024年至2025年,奥迪将通过推出多款新车型,强化并丰富产品阵容。其中,全新的电动车型将是我们的重点。未来几年,我们还将同步推出全新一代内燃机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强化品牌定位。”

  “2023年,奥迪全球客户交付量同比增长超过17%,”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市场及销售董事贺熙曼(Hildegard Wortmann)表示,“我们尤其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等核心市场看到了强劲的增长。同时,奥迪的电动化进程也持续加快。我们将把这一战略付诸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亲身体验。”

  奥迪在华2023年实现强劲增长

  2023年,奥迪在华以强劲销售表现圆满收官,共计交付超过729,000辆车,同比劲增13.5%,超过豪华汽车市场整体增幅。

  其中,奥迪A6L和奥迪Q5L分别刷新全年销量纪录。2023年,奥迪共计交付本土生产汽车664,607辆,同比增长11.2%。

奥迪中国总裁 温泽岳 企业供图

  “2023年,奥迪在华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客户交付量再度增长,证明了我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成功。”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Dr. Jürgen Unser)表示,“在合资企业、经销商、供应商以及奥迪团队的齐心协力下,我们为2024年的进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推动下,奥迪纯电动e-tron系列车型2023年在华交付量实现稳步增长,达到31,025辆。奥迪Q4 e-tron和奥迪“Roadjet陆地专机”Q5 e-tron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主力车型。

奥迪中国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 曾慧芳 企业供图

  奥迪中国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曾慧芳(Katy Tsang)表示:“感谢中国客户对奥迪品牌和产品的持续信任。随着每一次的成功增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也将继续努力保持这一增长态势。”

  坚定推动在华高端电动出行

  展望未来,奥迪将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战略,依托高端产品、高端生态系统和高端客户体验三大支柱推动其在华高端电动出行的发展。产品方面,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于2024年初启动PPE平台车型的预生产,年底将正式投产奥迪Q6L e-tron车型。根据2023年7月签署的战略备忘录,奥迪和合作伙伴上汽集团计划深化合作,快速扩展本土产品谱系。作为该规划的第一步,通过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奥迪将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企业供图

  此外,奥迪品牌正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打造无缝衔接的高端生态系统。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奥迪充电站网络在2023年大幅拓展。截至去年年底,奥迪充电站已覆盖中国超过30座城市,累计部署600个超充桩。奥迪纯电动车车主可通过奥迪MMI导航系统和奥迪App快速便捷地享受四环品牌续航无忧的高端充电体验。除了品牌充电站,奥迪App还支持访问国内多家充电服务运营商,目前已覆盖超过55万个公共充电桩。

  截至2023年底,一汽奥迪有超过540家4S经销商门店应用奥迪全球品牌最新设计语言完成了焕新升级,并开设了8家全新奥迪CBD展厅。2023年,上汽奥迪丰富了渠道布局,在汽车城打造了“上汽奥迪用户中心”,为中国用户提供全面的品牌与产品体验。目前,上汽奥迪已在超过80个城市有近160家上汽奥迪都市店投入运营。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专注高端品质、卓越性能和进取设计的品牌优势,加速转型,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引领者,并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续写奥迪在华的长期成功。”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表示。

(责任编辑:姜智文)

查看余下全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奥迪在华2023年实现强劲增长,交付量超72.9万辆

2024年01月12日 1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 陈梦宇 见习记者 桑嘉宝

  中国经济网1月12日讯(记者 陈梦宇 见习记者 桑嘉宝)2023年,奥迪在华以强劲销售表现圆满收官,共计交付超过729,000辆车,同比劲增13.5%。奥迪纯电动e-tron系列车型2023年在华交付量实现稳步增长,达到31,025辆。

企业供图

  此外,奥迪全球客户交付量达到约190万辆。其中,奥迪在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78,000辆,实现同比增长51%。2024年第一季度,奥迪加强电动化攻势的关键之作Q6 e-tron将全球亮相。

  “拥有强大品牌基础的奥迪,正在聚焦电动出行的未来。”奥迪CEO高德诺(Gernot D?llner)表示,“2024年至2025年,奥迪将通过推出多款新车型,强化并丰富产品阵容。其中,全新的电动车型将是我们的重点。未来几年,我们还将同步推出全新一代内燃机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强化品牌定位。”

  “2023年,奥迪全球客户交付量同比增长超过17%,”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市场及销售董事贺熙曼(Hildegard Wortmann)表示,“我们尤其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等核心市场看到了强劲的增长。同时,奥迪的电动化进程也持续加快。我们将把这一战略付诸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亲身体验。”

  奥迪在华2023年实现强劲增长

  2023年,奥迪在华以强劲销售表现圆满收官,共计交付超过729,000辆车,同比劲增13.5%,超过豪华汽车市场整体增幅。

  其中,奥迪A6L和奥迪Q5L分别刷新全年销量纪录。2023年,奥迪共计交付本土生产汽车664,607辆,同比增长11.2%。

奥迪中国总裁 温泽岳 企业供图

  “2023年,奥迪在华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客户交付量再度增长,证明了我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成功。”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Dr. Jürgen Unser)表示,“在合资企业、经销商、供应商以及奥迪团队的齐心协力下,我们为2024年的进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推动下,奥迪纯电动e-tron系列车型2023年在华交付量实现稳步增长,达到31,025辆。奥迪Q4 e-tron和奥迪“Roadjet陆地专机”Q5 e-tron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主力车型。

奥迪中国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 曾慧芳 企业供图

  奥迪中国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曾慧芳(Katy Tsang)表示:“感谢中国客户对奥迪品牌和产品的持续信任。随着每一次的成功增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也将继续努力保持这一增长态势。”

  坚定推动在华高端电动出行

  展望未来,奥迪将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战略,依托高端产品、高端生态系统和高端客户体验三大支柱推动其在华高端电动出行的发展。产品方面,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于2024年初启动PPE平台车型的预生产,年底将正式投产奥迪Q6L e-tron车型。根据2023年7月签署的战略备忘录,奥迪和合作伙伴上汽集团计划深化合作,快速扩展本土产品谱系。作为该规划的第一步,通过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奥迪将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企业供图

  此外,奥迪品牌正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打造无缝衔接的高端生态系统。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奥迪充电站网络在2023年大幅拓展。截至去年年底,奥迪充电站已覆盖中国超过30座城市,累计部署600个超充桩。奥迪纯电动车车主可通过奥迪MMI导航系统和奥迪App快速便捷地享受四环品牌续航无忧的高端充电体验。除了品牌充电站,奥迪App还支持访问国内多家充电服务运营商,目前已覆盖超过55万个公共充电桩。

  截至2023年底,一汽奥迪有超过540家4S经销商门店应用奥迪全球品牌最新设计语言完成了焕新升级,并开设了8家全新奥迪CBD展厅。2023年,上汽奥迪丰富了渠道布局,在汽车城打造了“上汽奥迪用户中心”,为中国用户提供全面的品牌与产品体验。目前,上汽奥迪已在超过80个城市有近160家上汽奥迪都市店投入运营。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专注高端品质、卓越性能和进取设计的品牌优势,加速转型,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引领者,并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续写奥迪在华的长期成功。”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表示。

(责任编辑:姜智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