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德上高速事故持续引发关注。三位花季少女的生命代价,不仅将小米汽车与雷军这个明星造车公司和网红老板推上风口浪尖,围绕智驾安全的讨论同样发人深省。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智驾”作为新能源智能车的价值标签,被一些车企重点推广。去年,城市NOA进入白热化竞争,上车企业争相在直播和视频中宣传自己的“无接管”时长。今年开年,“智驾平权”、“全民智驾”更是掀起一波热浪。
“智驾”一词迅速普及的背后,汽车行业内对于“安全”的强调从未停止。但是在一些“进入L3状态就可以在车里睡觉”,“都能搞定”,甚至是用吐槽法规落后来体现自家的智驾水平已经遥遥领先的宣传中,不少网友也开始跟风脱手智驾,甚至是将其发布到自媒体平台上。
这些让人“上头”的赚眼球视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汽车用户对智驾的判断。小米SU7事故发生后,几位专家在对中国经济网的回复中口径非常一致:现阶段只是智能驾驶辅助,出事故驾驶员负全责。
就在刚刚结束的2025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智驾安全问题也是各方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说:“没有安全拖托底的智能化是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也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欧阳明高院士强调:“全民智驾不是全民自动驾驶。”轻舟智航创始人于骞更是直言:“城市NOA只是将将可用,安全性不达标将成为灾难。”
除了行业内疾呼重视智驾安全的声音,消费者所驾驶的车辆,智驾系统真正处于什么水平,也是值得关注的。昨天,网易汽车重走了小米SU7事故路段,可以看到现场有多个减速提示。也就是说,如果驾驶员自己严格按照减速牌的提示驾驶,或者智驾可以识别减速牌主动降速,撞击发生前的时速至少已经降到了60km/以下。可是小米SU7事故发生撞击的时速是97km/h。
视频来自网易汽车
三位年轻生命的逝去,是对过去这段时间里,智驾过度宣传的一次沉重警示。何为智驾?到底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驾驶辅助?请车企在未来的宣传中不要以简称来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放松对驾乘安全的警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在百人会现场说道:“无人驾驶的底层逻辑一个是大幅增加安全安全性,一个是推动出行成本下降”。此处说的是“无人驾驶”,并非“智能驾驶辅助”。需要补充的信息是,在自动驾驶分级中,L4级为在特定范围内的无驾驶员介入任务,L5级为完全无人驾驶。
昨晚,雷军在微博回应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希望最终调查结果公布的同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呼声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