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链探索“和合共生”

2025-07-02 15:05 来源: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

汽车产业链探索“和合共生”

2025年07月02日 15:05   来源:金融时报   史佳桐

6月初,汽车企业开启一系列“官宣”操作,将久居幕后的供应商企业推到了台前。广汽、东风、赛力斯、长安、吉利、奇瑞等10余家车企纷纷“官宣”,承诺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车企为何纷纷“官宣”?供应商企业遭遇了什么?

直面供应链问题

此前,车企的应付账款周期究竟有多久?

《金融时报》记者在Wind数据库中摘取了数十家汽车企业2024年年报或2025年一季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比亚迪、赛力斯、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小鹏汽车、广汽集团、北汽蓝谷等13家汽车企业。

从Wind数据来看,上述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几乎都在100天以上,部分车企甚至超过200天。

账期拉长,给供应商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在当前的钢铁市场环境下,汽车板作为钢铁行业头部企业的拳头产品,目前已基本没有毛利,而汽车企业还在要求钢厂降价。甚至有部分汽车企业依托自身供应链金融平台,在钢铁等上游企业供货后,迟迟不付货款,延迟几个月才通过企业汇票支付,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通过这种方式转嫁给上游供应商,不断拉长供应商账期,导致钢厂资金压力倍增。

今年3月,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发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合理共担供应链融资成本,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或不当增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合理的账期生态会引发多重危机,一是中小企业利润被账期成本吞噬,产品竞争力不足;二是一旦主机厂出现经营危机,供应链将集体受波及;三是商业环境恶化可能引发产业链外迁的风险。目前,车企纷纷开启“官宣”之路,体现出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

如何实现“和合共生”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而新能源车企更处于技术迭代的关键窗口期,对研发资金有着极高的需求。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若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或赔钱赚吆喝,可能导致材料以次充好,拖欠供应商、经销商款项,削减研发投入等问题。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还被写进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近期,工信部、中汽协、汽车经销商商会等密集发声,反对“内卷式”竞争。

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强调“‘价格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四点倡议,希望全行业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汽车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主机厂和供应商都要创新,在此基础上,还要协同优化、相互高效传达需求,通过实验室和专利共享等手段,真正提升供应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创新和降本。”在2月召开的2025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大会上,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动力总成技术总工程师张社民提出,现阶段汽车车型迭代速度大幅加快,供应链和主机厂都需把握市场规律和需求,提前研发产品,创新能力也须前置,唯有强强联合,才能长久维系“和合共生”关系。

(责任编辑: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