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信赖的“创新密码”——一汽-大众技术制胜的跃迁之路

2025-09-25 14: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

3000万辆信赖的“创新密码”——一汽-大众技术制胜的跃迁之路

2025年09月25日 14: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姜智文

“经过34年发展,技术开发的能力不断增强,项目经验丰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保证商品竞争力,一汽-大众持续储备关键技术能力,实现整车全面主导开发。”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总监、首席技术官邓国辉,道出了这家企业能够收获3000万份信赖的“创新密码”,也为未来技术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首个达成3000万辆里程碑的车企,一汽-大众成功的背后不只是规模累积,更是34年体系力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其中,技术开发作为一汽-大众的创新策源地,从商品引进到自主创新、从满足需求到引领趋势,始终发挥着关键支柱作用。

近日,“3000万信赖 出众向新 一汽-大众匠心溯源之旅”在长春基地启动,媒体与客户走进研发部门,沉浸式解码新质生产力背后的“技术密码”,见证一部与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振的创新史。

技术开发角色跃迁:从验证者到引领者的蝶变

从1991年引进德系标准,到如今自主研发SOA架构,一汽-大众技术开发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节拍。

时针拨回至1991年,中国汽车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德系品质”是消费者对好车的核心认知。彼时,一汽-大众技术开发团队以“奥迪特评审”“康采恩标准”为标尺,将严谨的德系制造与验证体系引入国内。初代捷达创下“百万公里无大修”的传奇,正是这一阶段技术严谨性的最佳注脚。

2009年,随着中国消费者从“有车开”向“开好车”转变,一汽-大众技术开发团队开启技术攻坚,逐步攻克概念开发、零部件开发、试制与试验、整车试验等核心环节,陆续建成造型与虚拟现实中心、碰撞中心、台架试验中心、声学中心等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研发试验设施。

以迈腾、奥迪A6L等经典车型的诞生为例,正是技术团队对“德系基因+中国需求”的精准诠释:针对中国路况优化的悬挂系统、贴合国人驾驶习惯的座舱布局、适应复杂气候的动力调校,让产品既保留德系质感,又契合本土用户需求。期间,团队培养出大批懂技术、懂市场的核心人才,为后续自主创新埋下伏笔。

如今,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技术开发团队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跃迁,率先开启合资企业自研与主导开发新阶段。通过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和研发流程,一汽-大众自主研发的SOA电子电气架构,将搭载在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摆脱了传统合资模式的路径依赖,这种技术主权的重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学徒”到“导师”的身份蜕变。

在动力总成领域,一汽-大众依托全自研的混动中心,掌握了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60电池等核心技术。全自研的Hi Space智慧座舱、零压旋转云椅、音乐玻璃等,让汽车不再只是出行工具,而成为智慧、舒适、沉浸的“第三空间”。

从跟跑转向领跑,技术开发为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创新自研的参考样本,其角色从最初的验证者,逐步进化为今天的引领者。

3000万辆新起点双重承诺:坚守品质和技术突破

“3000万辆不是终点,而是对品质坚守与技术突破的新起点。”邓国辉表示,技术开发深知规模之上是责任,这份责任既是对品质的坚守,也是对客户的承诺。“只有通过完善的整车测试流程,和严苛的零部件检验机制,才能确保每一辆车都能以高标准交付客户。”

以碰撞试验为例,单一车型在交付前需完成4轮完整试验,耗费30余台试验车、近百次碰撞,是行业均值的两倍以上。“替客户历险”的试验假人多达56个,总投入超过9100万元,其中单个假人价值可达1200万元。

“别人认为的冗余,在一汽-大众眼里是必须,只有超常规投入,才能让客户安享每次出行。”邓国辉强调,安全是一切的前提,我们要替客户“历险”,把所有风险都挡在上市前。

值得关注的是,耐久与可靠性同样是研发不可妥协的环节。一汽-大众商品交付前,需要在亚洲规模最大的一汽-大众综合汽车试验场上经受58组弯道、28种特殊路况的考验,试车员要连跑8个多月,累计行驶10万公里。

“这相当于普通家庭30万公里的使用强度,确保量产车在客户手中保持稳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场地测试,车辆还要远赴黑河极寒和吐鲁番极热地区进行极端环境验证,累计测试里程超900万公里,只为将最可靠的产品交付给客户。

新能源时代,技术开发更是以严谨性树立行业新标杆。据介绍,一汽-大众研发的电池无热扩散技术,热失控预警系统能够在10秒内发出警报,远快于国标的5分钟要求;6轮重复测试远超国标的1轮要求;新能源车型的子部件系统要进行436项测试,比国标53项测试更完整。正是这种超越标准的研发逻辑,保证了一汽-大众新能源产品在安全性与可靠性上的领先表现。

3000万不是终点,而是一汽-大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绩单”。从品质验证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跃迁,从坚守德系基因到践行客户导向的承诺,一汽-大众技术开发始终以技术为笔,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面向未来,技术开发将持续聚焦核心赛道,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助力一汽-大众从“规模领先”迈向“技术领先”,为中国汽车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助力中国向汽车强国加速迈进。(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