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更新

于清教:我国电池新能源已经从“迎头追赶”到“一马当先”

2025-11-11 22: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郭跃)
首页 > 滚动更新

于清教:我国电池新能源已经从“迎头追赶”到“一马当先”

2025年11月11日 22: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

在电池新能源材料与装备的竞技场上,我国已完成了从‘迎头追赶’到‘并驾齐驱’,再到‘一马当先’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我们更在智能制造、绿色工艺与循环再生等领域,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全链条优势。”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于清教,在1111日举办的ABEC 2025|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数据显示,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19年的120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3140万辆,5年增长超过25倍。截至2025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2200万辆的目标可期。其中,中国预计产销将超1600万辆。”于清教预测道。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储能产业带来前进动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目前国内储能电芯需求强劲,头部电池企业均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初。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这将拉动新增项目投资约2500亿元。”于清教指出。

在于清教看来,当前我国钠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竞相突破,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钠电池率先实现批量应用,半固态电池紧随其后,逐步量产装车、商用,而被视为终极方案的全固态电池,其研发也已迈入关键阶段,梯队分明,次第花开。

但于清教也提醒,电池新能源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价格战”的阵痛尚未完全消散;国际贸易壁垒与原材料波动仍存不确定性,库存减值压力考验企业韧性;钠电池规模化应用、固态电池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于清教强调,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唯有坚持“技术为本、市场为纲、供应链为基、生态为魂”,才能在每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在经济周期中穿越迷雾。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必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于清教表示。

另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十五五”时期,我国要力争建成100个左右的国家级零碳园区,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我们坚信,电池新能源不仅是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更是一场能源革命。”于清教表示,在这个伟大进程中,中国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应成为规则制定者、技术引领者、生态共建者。(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


(责任编辑: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