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新增1400辆的士最快7月上路

2013年04月04日 07:22   来源:广州日报   叶平生

  听证会现场。记者陈安摄

  20位听证代表中有19人支持 今年广州新增出租汽车运力方案在听证会通过

  19:1!昨天上午,广州市2013年出租汽车运力指标投放听证会在广州公路主枢纽指挥中心举行。在1个半小时的听证过程中,20位听证代表到场,逐一就交通部门提出的年内新增投放1400辆出租车运力的方案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增加出租车运力投放的方案最终获得了19位代表的支持,其中包括4位的士司机代表中的3位,呈现出“一边倒”赞同的情况。

  听证会主持人、市交委副主任颉亚林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听证代表们的意见,将修改完善后的新增1400辆出租车运力指标方案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而市客管处负责人则表示,新增投放出租车运力指标的方案获得政府审议通过后,他们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招投标程序,才能确定新增1400辆出租车的营运企业。中标的出租车企业购买新车和招聘司机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批新增投放的出租车最快也得到今年7月份才能上路载客。  

  一名的哥代表反对增加出租车

  在昨天的听证会上,来自龙的出租车公司的的哥代表郭华认为,广州高峰期之所以出现打的难问题,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出租车运力不够,而是由于高峰期交通拥堵造成现有出租车周转不过来造成的。另一方面,虽然在上下班高峰期现有出租车运力的实载率比较不错,但是在夜间,尤其是凌晨时分,马路上的出租车经常都是空驶的。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他不太赞同交通部门此次提出的年内新增投放1400辆出租车运力的主张,建议“应该暂缓!”他也成为昨天20名听证代表中,唯一表态反对增加出租车运力投放的人。

  其余19位听证代表,无论是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专家学者代表,乃至出租车行业协会、出租车经营企业代表和另外3名出租车司机代表,都一致赞同广州在年内新增投放1400辆出租车运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赞同和支持增加出租车运力派给出的理由大同小异,主要在于3个方面。首先是,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在广州中心区、商业繁华路段,市民打车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广州从去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小客车限牌新政,以及下一步即将落地的“限外令”,成为赞成派支持广州增加投放出租车运力指标的第二张王牌。第三,的哥对于增加出租车运力投放造成他们营运收入的担心的消失,也是本次新增出租车运力投放基本没遭遇大的阻力的重要原因。在广州开了10多年出租车的燕岭的哥陈奇环表示,从他自身的经验来看,广州每次增加投放出租车,在起初几个月内确实会对他们司机的收入有一点影响,但是随着路面上打车难问题的缓解、打车顾客的增多,他们的哥的收入“慢慢也就好了”。

  新增出租车不会24小时运营 

  市交通部门表示,将来这1400辆新的出租车运力投入营运后,他们仍将对全市出租车营收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司机的收入,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营运,为司机营运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并积极研究、密切监控出租车运力数量和市民出行需求量的变化,保持两者匹配,使得在满足市民出行的同时,司机合理收入也得到保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去年,广州曾经向市场增加投放了1000辆高峰出租车运力,并在发布听证方案之初就明确了它们的运营时间仅限于高峰期(早晚7时30分之间)。而此次广州再次提出要增加投放1400辆出租车运力,却并未明确它们的运营时间,是否24小时运营?对此,市客管处负责人明确表示,“肯定不会是24小时运营!”至于这批新增运力的具体运营时间将如何限定,“下一步将根据听证会的结果”进行明确。

  新增的士中有20辆进驻大学城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计划新增投放的1400辆出租车运力中,有1380辆为中心区全区域运营的常规出租车,另有20辆为大学城专营出租车。

  市交委客运处处长杨庆强解释说,这20辆大学城专营出租车平时限定在大学城范围内提供载客服务,按规定不得提供起点、终点都不在大学城范围内的载客服务。在大学城高校寒暑假放假期间,这些运力指标将临时调配用于支援广州南站地区的旅客疏运,提供起点或终点为广州南站的载客营运服务。

  至于大学城举办大型活动期间的出租车需求,杨庆强表示,大学城隶属于番禺区,该区现有765辆出租车,必要时,都可以作为应急运力。  

(责任编辑:杨斯阳)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