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销售回暖 挺过DSG风波

2013年07月05日 09:48   来源:新华网    

  大众似乎挺过了DSG风波,1-5月在中国销量增长18.7%,高于14.7%的乘用车市场平均值。从315和DSG召回后的情况看,4月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5.4%,高于乘用车市场9%的增幅;5月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8.9%和17.1%,高于乘用车市场13%的增幅。此外,来自合资企业的消息称,3、4月份DSG车型的销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现在已经恢复常态,关键是召回真正解决了DSG的问题,用户对DSG原来的那些抱怨基本上没有了。中国专家言之凿凿:DSG有“先天缺陷”,“患不治之症”,应予“弃用”。而大众愣是把问题给解决了,的确很牛。但如果这种技术自信再度刺激起大众的傲慢,那将使大众再次付出高昂的代价。

  去年年底,我曾在《宝马与大众,傲慢与尊重的轮回?》说,范安德时代大众在中国从傲慢走向尊重,事业走向鼎盛,如今大众又开始傲慢起来,并指出:“大众会不会像一些人预言的那样陷入了极盛而衰的逻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众从傲慢转向尊重之后,再次回到傲慢,形成了一个轮回,那么,它在中国的事业必将与此同步,当然不是完全同步,而是会滞后一拍。”现在看来,大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改进。

  大众中国总裁海茨曼最近对记者说:“中国媒体就DSG问题的处理,对大众提出了许多批评与忠告,通过这一事件我本人学到了很多……今后在中国出现的技术质量问题,不再坐等德国总部的解决,会利用在中国的资源做出更快反应……说到‘傲慢’,我是到中国之后才听说的,我并不想作傲慢的代表。”与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消费者和媒体的呼声漫不经心相比,这的确是一种改进。

  海茨曼还说:“如果到了2018年,我们问自己:是否在中国获得了成功?我认为,不是看交了多少新车,获得多少利润。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一,是否赢得最高的客户满意度;二,环保治理方面是否完美;三,是否最大限度尽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也是相当不错的表态,比高调宣称要在2018年在中国达到400万辆规模,要中听多了。

  另一方面,在一些问题上大众似乎还没有找对感觉。

  在4月上海车展前的媒体沟通会上,针对DSG“给顾客带来的不便和困扰”,海茨曼用德语说的是“表示遗憾”,却被翻译成“表示道歉”。现场一位精通德文的中国记者当即指出了这一点,并对这种缺乏诚意的表态提出了批评。海茨曼表示接受,但在当晚的大众之夜晚会上,海茨曼又用英文“表示遗憾”,却仍被翻译成“表示道歉”,引起了在场懂英文的中国记者的不满。显然,海茨曼对中国的语境还缺少感觉,骨子里还没有放下身段。

  在最近的媒体沟通会上,海茨曼说:“今后3年,大众将在中国投资98亿欧元。”这本来就是个天文数字了,如果加上两个中方合作伙伴相应数额的投入,那就太吓人了。可实际上,海茨曼所说的98亿欧元里面本来就包括中方的投入,用大众自己的说法——“98亿欧元来自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由合资公司自己筹集,用本地合资公司的利润反哺本地市场”,只是说着说着,98亿欧元就变成大众的了,中方合作伙伴或合资企业便不值一提了。

  记得06年北京车展前,大众中国举办了一个大众旗下主要品牌的展示晚会。在后来的酒会上,时任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兴致勃勃地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感觉不好,因为上台表现的除了主持人和模特、演员外,企业方面的都是德国人,在场的两位合资企业老总(都是中国人)应该是主角;我想,其他一些中国记者也会觉得不舒服。时任大众中国公关总监杨美虹毫不拐弯地把我的话直译了过去。范安德沉默了一会儿,岔开了话题。我感觉到了他的不悦,但在以后我参加过的类似活动中,这种“感觉不好”没有再次出现,范安德则常常是言必称中方合作伙伴。

  海茨曼刚来不到一年,一开始就不幸遭遇了“大众公关门”和DSG危机,虽涉险过关,但今后的路还很长,不可预测的中国特色事物或问题还很多,能否使在中国的任职成为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亮点,基本前提就是要放下架子,对中国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媒体给予足够的尊重,认真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声音;仅仅作为工程师文化的代表是不够的,要学会和这里的人打交道。(新华汽车特约评论员 何仑)

(责任编辑:杨斯阳)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