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

2024-08-28 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采埃孚、大陆集团、麦格纳、李尔等多家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陆续披露今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受全球汽车产量下降、北美和欧洲等地区电气化进程放缓等因素影响,跨国零部件企业出现销售不及预期,营收、净利“双降”,增收不增利等局面。展望全年,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与诸多挑战,几家跨国零部件企业的业绩整体承压较大。

  采埃孚、大陆营收净利双降——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之一  

  大陆集团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收益虽然显著提升,但结合一季度数据来看,上半年同样呈现营收、净利润“双降”。展望全年,大陆集团谨慎下调预期,预计集团销售额约为400亿欧元至425亿欧元(此前约410亿欧元至440亿欧元)。考虑到市场的态势,采埃孚同样将2024年的销售预期谨慎调整为425亿欧元至435亿欧元之间。

  麦格纳、李尔电动业务受阻——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之二  

  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Fisker破产,加之捷豹E-Pace、I-Pace、宝马Z4和丰田Supra等车型计划停产等因素,让麦格纳的业绩表现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由于全球汽车产量下降,车企电动汽车计划的不确定性增加,李尔下调了2024年全年展望。

  奥托立夫、佛瑞亚加强对华合作——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之三  

  奥托立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ael Bratt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与中国国内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从中国市场的新格局中受益。”李尔首席执行官兼总裁Ray Scott表示,“李尔正深化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联系,未来三年在中国积压的订单中约有三分之二与中国品牌有关。”

(责任编辑:张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懿)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2024 > 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 > 大图轮播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题】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

2024年08月28日 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采埃孚、大陆集团、麦格纳、李尔等多家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陆续披露今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受全球汽车产量下降、北美和欧洲等地区电气化进程放缓等因素影响,跨国零部件企业出现销售不及预期,营收、净利“双降”,增收不增利等局面。展望全年,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与诸多挑战,几家跨国零部件企业的业绩整体承压较大。

  采埃孚、大陆营收净利双降——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之一  

  大陆集团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收益虽然显著提升,但结合一季度数据来看,上半年同样呈现营收、净利润“双降”。展望全年,大陆集团谨慎下调预期,预计集团销售额约为400亿欧元至425亿欧元(此前约410亿欧元至440亿欧元)。考虑到市场的态势,采埃孚同样将2024年的销售预期谨慎调整为425亿欧元至435亿欧元之间。

  麦格纳、李尔电动业务受阻——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之二  

  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Fisker破产,加之捷豹E-Pace、I-Pace、宝马Z4和丰田Supra等车型计划停产等因素,让麦格纳的业绩表现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由于全球汽车产量下降,车企电动汽车计划的不确定性增加,李尔下调了2024年全年展望。

  奥托立夫、佛瑞亚加强对华合作——零部件巨头财报透视之三  

  奥托立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ael Bratt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与中国国内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从中国市场的新格局中受益。”李尔首席执行官兼总裁Ray Scott表示,“李尔正深化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联系,未来三年在中国积压的订单中约有三分之二与中国品牌有关。”

(责任编辑:张懿)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