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内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
与此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些都再次明确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从智能座舱到辅助驾驶,从“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应用到飞行汽车走向现实。“如何让种类繁多的新技术、新业态真正落地生根,最终给人们带来更舒适、便捷的体验”成为行业关心的话题之一。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来自汽车、能源、大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代表,以“技术创新”为锚点,共同为智能化、电动化时代下汽车产业的发展把脉定向。
汽车智能化转型落地还需多方协力
“2024年上半年,中国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的新车渗透率已超55%。预计未来几年,基础智能化功能将在新售出的乘用车上全面普及。”在论坛现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告诉记者,如今汽车的科技与智能属性已经越来越强,智能化已成为未来车企之间竞争的关键。“但发展智能化须多方协力,稳扎稳打,不可急于一时。”
正如陈清泰所言,当前新一代通信技术、消费电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跨界技术与汽车行业的融合愈发深入,彼此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迅速向汽车领域渗透,并以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汽车产品加速智能化。
“汽车智能化的变革速度正在加快。”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直言,在过去人们通常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衡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但从今年起,高阶智驾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比亚迪在整车智能战略的引领下,通过璇玑架构实现了智电融合,让整车智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认为,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比亚迪始终把安全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不仅要在智驾技术上实现突破,更要牢牢守住安全红线。”王传福补充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能驾驶技术迈入快速落地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车企和供应商正在加大研发和商业化投入,以抢占市场先机。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将智能化视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点。
“面对更大跨度的高新技术群,车企过去‘独行单干’的模式已经有些‘行不通’了。”陈清泰指出,全球各大车企、零部件企业、科技公司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智能化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少部分车企坚持智驾全栈自研外,大多数车企选择与独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商合作,以加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落地应用。
“我认为‘自研+第三方合作’是智能化拐点下的最优解。由于全栈自研门槛极高,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20%自研+80%合作’或将成为常态。”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说。
事实上,作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网联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连接点和数据汇集点。因此,“车路云一体化”也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之一。
“‘车路云一体化’是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前期发展所需的投入巨大,目前乘用车只能在小范围内试点,不能一蹴而就。以快递物流无人车为代表的新产品率先得到落地应用。”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一级巡视员、副司长靳兵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24年,全国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全行业日均配送量显著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快递物流无人车”的探索只是“车路云一体化”商业化落地的一个缩影。接下来,如何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找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蘑菇车联在‘车路云一体化’领域的探索已经推进到数据上车应用的第五阶段,也就是最终阶段。公司正积极与多家车企开展量产车合作,并联合上海嘉定打造全国首个数据上车应用样板项目。”蘑菇车联副总裁欧阳华洲在论坛上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行业内真正实现实时数字孪生及路侧数据上车的企业,目前,蘑菇车联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落地10余个“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覆盖多场景多业态,并实现常态化运营,为智能交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空经济或将创造更多市场机遇
与2024年的论坛相比,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有关“低空经济”的内容被更频繁、广泛地提及,成为仅次于“智能化”的高频词。
“其中,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飞行汽车的出现和壮大是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超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拥有技术先进、产业链完善等特点,飞行汽车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链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支持产业链融合升级。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占据约25%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场,预计未来20年该市场的增速将高达40%至50%。
值得关注的是,车企想要参与低空经济的发展绝不只有“研发飞行汽车”一条道路。在中国低空产业联盟2024年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低空通航实验室副主任方值彬就提出了“空地一体跨域协同体系”的概念。
据悉,空地一体跨域协同体系是包含面向陆地和空域智能装备(低空飞行器、智能网联汽车、空地融合智能装备等)、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政策法规、标准检测认证、数据体系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体系,涉及跨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空间再造。
在方值彬看来,“无人车+无人机”组合的方式不仅能推动空地一体化跨域应用场景综合发展,还能让车路云与低空领域深度融合,勾勒出空地一体的新蓝图。
“我认为,低空经济真正的目标是生产出人人都能用的无人飞行器和家家都能享的无人飞行服务。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飞行汽车和无人机‘两手抓’。”北京大学教授程承旗表示,“我很期待地面汽车和空中飞行器融为一体、彻底改变生活的未来出行新方式。”
程承旗的设想也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前不久,比亚迪就宣布携手大疆发布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据介绍,灵鸢系统配有专门的保险,由无人机、车载无人机舱及一套软件系统组成,支持动态起降、一键返舱、智能跟飞等功能,同时灵鸢系统还设计了30套拍摄的模板,用户不用过多地操作就能完成“一键成片”。
“不过,想要让‘车机一体’真正发展起来,除了深耕产品和技术外,低空领域的交通规则建设尤其是红绿灯建设同样重要。”程承旗建议,一方面积极开展低空立体交通红绿灯关键技术研究,争取发展成低空交通时空标准,实现全国低空交通“车同轨、书同文”;另一方面则在部分省市率先开展低空红绿灯创新系统试点区建设,创建技术中试基地和研发中心,发展“车机一体”为核心的汽车专用技术与产品,为全国低空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