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汽大乘用车不行,上汽也不可能行。”4月11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在MG品牌Q1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从2024年第四季度推进上汽大乘用车板块,今年初正式运行。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的成立标志着上汽集团OEM化的元年。”

聚焦MG品牌,俞经民认为,其与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是相辅相成的:“MG是典型的‘用户型’品牌,上汽大乘用车的变革正是要和用户真正拥抱在一起,为他们办实事。而由乘用车分公司、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零束科技、上汽国际、海外出行五家公司组成的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协同。一方面打通了从终端产品开发到后端市场营销的全链路,加速MG‘电智化’转型;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国内、国际战略,为MG全球布局提供本地化出行方案。”
谈及全球品牌MG,海外市场表现必定是被关注的重点。2024年,面对关税压力,MG仍出口46.09万辆,其中在欧洲市场销售了24.34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欧洲总量接近70%。
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G在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国内市场,却并没能风生水起。一季度,MG品牌国内零售25839辆,对于“主流品牌”来说显然并不够看。
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认为,MG品牌在国内市场声音比较弱,主要存在三个“敌人”:“第一是预期,MG当下在国内市场的声量相对单薄,预期如何管理,是第一步。第二是怎样践行长期主义,MG后续产品都非常棒,但这些车要在明年才能陆续上市,那么今年应该怎么办?第三是自己,MG的竞品究竟是谁?我们能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
俞经民则提出了解决之道,首先是品牌定调:“MG的年轻是年轻、风尚、智趣。年轻是阳光、活力、喜庆,是乐于分享,是一种年轻态的心;风尚比时尚更超前一步,带着引领潮流的气质,同时还有运动的感觉;智趣则诠释了中国年轻人拥抱科技的热情。”
他继续介绍:“在智能座舱互联方面,MG已经和OPPO紧紧拥抱,第一款合作落地车型是全新一代MG4。在电池方面,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年底量产;另外,极地版MG4将是一款在北极、南极都能开的电动车。此外,营销必须是端到端的,因为客户需求由我们定义,商业能否成功必须由营销负责,这是生死线。”
俞经民进而还强调了MG品牌的特殊性:“他们(比亚迪、吉利等)的路线我们不会效仿。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荣威+MG的双线战略,荣威偏向家庭,更成熟、体面、超值;MG主打年轻、风尚、智趣,MG在海外采用的是拼盘战略,更不需担心。”
“MG是上汽集团旗下唯一的全球品牌,国内竞争太卷了,MG出海不光要提升市场占有率,强化品牌影响力,还要赚钱。”他坦言。
也正是基于全球品牌的定位,MG的产品矩阵打造同样很有独立性,“海外市场电动化发展速度低于预期,因此MG在全球市场一定要有燃油车型,现在MG5、MG6、MG7等车型海内外销量都还可以,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优势。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赛道还是新能源赛道,我们都坚持双线并行,并将智能化作为关键赋能方向。”俞经民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