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关注,车企与博主互怼?车辆风阻系数突然火了?

2025-05-08 21: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郭跃)

马斯克关注,车企与博主互怼?车辆风阻系数突然火了?

2025年05月08日 21: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场普通的“阿维塔12风阻系数”争议事件,因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关注,演变成国际热点。

202552日,汽车博主“苏黎世贝勒爷”发布视频称,自费测试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为0.28Cd,该数值接近20年前燃油车水平,与官方宣传的0.21Cd存在显著差异,并质疑国产新能源车企普遍存在风阻系数虚标问题。

该视频随后被截取转发至海外社交平台,马斯克于56日转发相关内容,由此引发国际关注。阿维塔官方迅速回应,否认数据造假,并宣布将进行公开风洞测试以自证清白,同时“隔空喊话”邀请马斯克到现场见证。

58日,中国经济网汽车部主任孙宇、汽车华尔街总编辑李晓非,及汽车博主“苏黎世贝勒爷”受邀参加北京交通广播《1039汽车天下》节目直播,与主持人张琦、赵爽一起,共同探讨“风阻系数”是否体现品牌技术的重要指标、降低“风阻系数”有哪些意义,以及如何评判“风阻系数”测试是否科学。

以下为访谈实录(有删节):

“风阻系数”是否体现品牌技术的重要指标?

张琦:先问问晓非总,为什么车企、特别是新能源车企近期产品发布时,热衷于宣传风阻系数,因为这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汽车制造新标准或者测量维度,而是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

李晓非:因为风阻系数不只是在汽车产品上使用,一切速度机器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就是在空气中高速行驶时一定会遇到阻力,遇到阻力时产生最大的影响,我们叫做能耗,风阻系数会对能耗产生影响。

之前所有传统厂商包括新能源厂商纠结于风阻系数,也是在考虑车辆能耗问题该怎么解决。我们上学那会儿,大部分车辆的风阻系数都在0.25以上,可能只有保时捷、法拉利这些高端跑车品牌会把风阻系数做到0.220.23

赵爽:先记住这个数字,一会跟现在的来做比对。

李晓非:其实风阻系数做得更好的是赛车,包括F1和方程式赛车基本上可以达到0.15这个界限上,因为它考量的造型其实跟民用车完全不一样。整体来说,风阻系数是所有厂商考量的重点,就是为了解决能耗问题。

苏黎世贝勒爷:我读本科是2008年前后,那时乘用车代表最先进的水平,奔驰、宝马、大众基本是在0.26—0.28的水平;再往前倒10年,像帕萨特B5第一代国产车和国产第一代奥迪a6大概是0.28—0.30的水平;2010年差不多0.26—0.27;现在最新的油车可能0.230.24

进入新能源时代,相比油车有排气等零部件,新能源底下一块电池会更完整、更好做一点,风阻系数可能是在0.210.23,最低能做到0.2的水平。

张琦:我记得奔驰前两天发布的EQ Vision xx已经达到0. 17

苏黎世贝勒爷:奔驰这款不是量产车,是概念车,更多地去展示未来的想法。

赵爽:是不是企业因为智驾不让说了,所以开始转向说更玄幻的东西了(听友)?

苏黎世贝勒爷:对观众来说风阻系数特别玄幻,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在燃油车时代风阻系数确实不重要,100年前汽车刚发展的时候重要过,因为那时候发动机动力不行,把风阻系数做低车能跑得快,速度就能上去,能跑到180以上甚至有300,但是到了五六十年代之后就不是问题了,动力足够强。油车的续航不是问题,所以不会反映在续航上。

李晓非:到了新能源时代,车企风阻系数降低了零点零几,就代表着车辆造型一变,风阻系数低,续航里程能增加几十公里。

苏黎世贝勒爷:到了新能源时代就很重要了,因为车辆阻力其实就是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在高速的时候至少占80%,车速120公里每小时输出动力有80%都是克服空气阻力,如果低影响会小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企测续航就是6080公里等速,因为电车8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可滚动阻力可能高一点,风阻不到50%

赵爽:还好我喜欢方方正正的方盒子,不存在风阻系数,不然我得破了个大防(听友)。确实方盒子没有把风阻系数放在前面,还有会不会车企已经没啥好宣传的科技了?(听友)现在听众听到风阻系数不明觉厉,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但听起来又是宣传的噱头?

苏黎世贝勒爷:对车企来说,在某一个参数上做到比别人优秀,更多的是带给用户不明觉厉的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先进性,这是很多车企做发布会把一些参数特别明显标注出来的核心目的。在燃油车时代,大家卷的是发动机热效率,到了电动车时代,开始卷电机的转数。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发布会上你能2万转,我能2.1万转,你能2.1万转,我能2.15万转,证明ok我在这个层级上的技术能力更强。风阻系数其实也一样,你做到了2,我一定要做到2以内,证明技术能力更强。

张琦:这样卷下去挺好的,只要有真本事、真技术,这么卷下去说明汽车设计在高速上行驶能耗低,续航里程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又省电然后还省钱。

赵爽:说到风阻系数的问题,孙宇老师从行业的角度也可以评论两句,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卷这个事?

孙宇:底层逻辑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同质化太严重,这也是大家一直在诟病的问题。进入新能源汽车竞争以来,车企在模块和供应链方面趋同化,产品极具雷同,这也是雷军diss过,说去年北京车展看一圈下来,觉得大家造的车都差不多。在这种同质化的情况下,大家都要想方设法去做营销,让消费者觉得自己的车跟其他的不一样,可能过去智驾是一个突破口,现在风阻至少是阿维塔认为是一个突破口,可能觉得这是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我们会看到,中国汽车消费者接触到了一些原来买车可能并不需要知道的知识,大家觉得不明觉厉进而做出购买决策。从营销角度上来说,这不是本质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消费者购车首先要考虑的是,作为工业制造品的汽车本身是否安全,能否在用车生活中带来很好的体验和改变,如果只考虑某些“黑科技”就做出购车决策,其实是本末倒置。

降低“风阻系数”有哪些意义?

赵爽:我觉得关注风阻系数的人在发布会上听到那个数值,拿到的想要那个数值就好。

苏黎世贝勒爷:很多消费者其实风阻系数没有那么强的感知,但在新能源时代,从技术的角度就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有技术含量、最不能忽视的技术参数。我是搞动力系统出身的,到了电动时代很多参数就是趋同化,但正因为就剩这些了,大家比的是细节,电池、电控、电驱的800伏,碳化硅逆变器效率高,是能量输出。

其次,能耗就是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大家都一样,以前最厉害的是千分之0.009,现在基本是千分之0.007。轮胎已经卷不出来了,而且轮胎贡献的比例在高速状态下很有限,大头就是风阻系数。因为风阻系数和面积有关,同一类车的面积是一样的,总风阻能耗就是风阻系数决定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光中国企业卷,国外也在卷。从技术角度来讲,甚至和三电系统一样重要。

有人会说车子高速续航已经够了,比如标700800公里,实测跑400500公里;问题在于400公里也许高速是够了,但风阻系数按照常识就能估算出来,如果风阻系数不那么优秀是0.3120时速能跑400公里,仅仅变一个参数就能跑500多公里,不是更好吗?大家觉得可能够用了,是因为电池大,但这不是当前技术环境下的解决方案。

张琦:但是从0.3变到0.2,制造工艺也好,设计也好,成本是不是就成倍上升了呢?

苏黎世贝勒爷:我觉得研发的成本是在上升的,如果说不吹风洞,纯粹做一个模型,甚至在 CFD软件里测试,摁一下按键跑出一个数,都可以计算流体力学,有这么个软件是能算出来的。

张琦: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在城市里面跑6080公里时速的车,风阻对能耗有多大影响,是不是一脚油就能解决了?(听友)

苏黎世贝勒爷:肯定没有高速那么明显的影响。

李晓非:如果就是在城区里开,坦率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风洞测试,因为风洞测试给你一个特别直观的说法。风阻是怎么测出来的?就是把车摆在那,不断加大流速或风压,在车被吹动那一刻的数值,就是用来判定的风阻,在北京市城区上不会遇到这个情况。

孙宇:你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去测风阻系数,据我了解风阻系数每降低0.01,续航里程能增加510公里,车企卷风阻系数的原因,是不是为了想让大家能接受能耗,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我觉得降低的能耗吸引力并不是很大。

苏黎世贝勒爷:就是能耗,没错。

赵爽:听友分成两类,一类是别跟我说风阻,我知道很厉害但感受不到,就告诉我加一次电,能跑多少公里就行;还有一类觉得风阻系数还是得搞清楚,是不是汽车减少的能耗越高,就证明设计方面越先进。就像温饱都解决了,要不要吃健康餐的问题,原来大家都在想温饱的问题对吧?现在大家温饱都已经解决了,到底是要吃多少。

苏黎世贝勒爷:对于电动车什么是温饱?三电系统原来可能电池电量不够大,或者能效率不强,所以总量不行,一共就能跑三四百公里,冬天就跑三百公里,但现在100度的三元锂,三电系统的800伏碳化硅都上了以后,供给端输出的效率已经是挺很高了,就已经温饱解决了。这个时候需求端就很重要了,更好的一个结果肯定是跑得更远。

如何评判“风阻系数”测试是否科学?

张琦:现在风阻系数争议就是没有国标,车企怎么测都有,目前来怎么测风阻(听友),因为咱们国家有三个大的风洞测试场,一个在天津,一个在重庆,还有一个是在上海。

苏黎世贝勒爷:目前不止三个,但是比较常用的是天津和重庆这两个,因为他们属于国检部门,很多车企在做行路的时候,就是车要上牌上公告,发合格证上行路的时候,必须要去这些部门测,现在包括长春、上海风洞实验室都有,但能做产品行路的确实不太多,只有这三个。

张琦:现在苏黎世贝勒爷做的风阻测试报告0.28数据厂商认不认,厂商如果不认,自己拿一个0.21的检测报告不就出来了吗?但是厂商为什么拿不出这个报告?(听友),风阻系数这0.28 0.21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李晓非:从测试的角度来说,其实无论是中汽中心,还是中国汽研的重庆风洞,在做正式行路上报的时候,其实跟贝勒爷在微博上发的流程一模一样,都是按照标准流程来做,但是测试中心只对车型公告的基础数据边界做控制。包括车型的长宽高尺寸,就是上公告是什么尺寸,符合这个标准拿过来。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某些厂商在做风洞测试的时候,在做完基础边界的数据之后,检测中心不管厂商会不会加空气动力学套件,或者是封闭底板等动作。

张琦:那不行啊,我觉得你应该测老百姓能买到的量产车。

李晓非:行路上这些东西都是选装件,只要是合规的选装件,而且已经申报过了,用来测试是允许的,

赵爽:相当于拿至高配来测试?

李晓非:坦率来说,很多厂商传播受信息公开影响,已经没有那么夸大,已经很收敛了,之前很多厂商是拿顶配车型来宣传所有车。

苏黎世贝勒爷:厂商宣传一定是用顶配车型的,包括奔驰、宝马、大众肯定都是,因为顶配车型所有的配置全了以后,风阻系数才是最低的,这肯定是有影响的。我能接受的是合理差距,我做这个节目的出发点是想告诉大家,厂商说一个数据,假设这数据真的是没有水分的,是最高配的车型能够测到的,大家买的车子得有一个合理范围。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是,风阻系数测试是有意义的,比如说一个东西外观是一样的,放到风洞里去吹完全可重复,吹10次或100次都是这个结果。

张琦:我可以接受高低配车型之间封锁区的数据差异,因为配置不同、价格不同,得到结果也不一样,但是有没有厂商去拿特调车去测,这些配置老百姓买不到?

李晓非:我不否认有些厂商在做风洞测试时,送去的测试车和在市面上买的车有差异。之前有两个著名的合资厂商工程师做行业对标时很诧异,为什么友商的宣传数据可以做到好,然后他们的高层就说,人家就能做到这个数,你们号称百年车企为什么做不到?工程师把友商的车拿过来,使用了各种手段,把能加上的都加上,还是做不到。

然后他们也本着学习的心态跟友商做了私下交流,交流完之后,这两个总工说有些东西跟造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些方式跟消费者买到的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确实可以做到这个数据。

赵爽:现在数据是一个数看起来小,消费者也觉得很厉害,但是能给产品带来多大的反馈,其实是消费者想知道的。

李晓非:前年奔驰科技日,我们看到欧洲车企在做新一代的电动车体系,考量的是百公里能耗,基本上做到10千瓦时的状态,很多国内车企工程师也觉得欧洲车企是不是在做特别虚的东西。但电动车时代,核心的控制指标比燃油车时代要少,所以每个指标都尤为重要,大家纠结风阻其实是最后能耗如何,欧洲车企是把它作为整体指标,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目前没有一个车企提出这个目标。

苏黎世贝勒爷:这牵扯到电车技术路线的问题,最开始大家有不同技术路线,现在已经趋同了,都希望降低电耗。放大电池得到的收益再加上额外成本,是圆不回来的,正确的思路是降低电耗,放一个小点的电池。如果20度电耗要跑1000公里,要200度的电池不现实,如果是个位数电耗就很容易实现。

张琦:对老百姓来说,一个好的新能源车型或纯电车型,有综合的优秀驾乘体验,除风阻系数、续航里程和能效之外,还有整车NVH震动,智能座舱,包括智驾辅助驾驶都是全行业需要关注的,目前有人关注各个维度的数据和行业进步的细节。

李晓非:苏黎世贝勒爷发的东西对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意义,是很多消费者在买到车之后,厂商在传播时所吹的牛是不是真正实现了。

张琦:这个消息马斯克在X上面已经关注到了,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事件走向。接下来阿维塔到底要不要测、怎么测、拿什么样的标准来测、我们敬请期待。(中国经济网 姜智文整理)

(责任编辑: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