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江淮,孰优孰劣,合资合作到底应该怎样看

2014年06月09日 07:10   来源:CE.cn   

  江淮与华晨在业绩上的差距体现在合资上。由于江淮集团的主要业务板块没有合资,虽然在销量上比华晨仅低三分之一,但在营业收入上只及华晨集团的三分之一。

  在合资谈判中,江淮集团敢于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甚至是有气节的。韩国人或许是从江淮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倔强、不屈,绝不迷失自我的影子。“显然,他们不愿意扶持一家潜在的竞争对手”。

  因江淮集团成立50周年,引出中国经济网汽车对一系列汽车行业重大话题的关注。上周,我们分别谈了一家汽车企业到底应该怎样看,还有汽车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应该怎样看?本周,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对合资合作到底应该怎样看?

  事实上,中国经济网汽车在上周发表的《半个世纪,一个样本,汽车企业到底应该怎样看》、《三家车企,七年长跑,兼并重组到底应该怎样看》两篇文章谈到的企业,如南汽、江铃、庆铃等都曾借助合资把企业做起来。其中还不乏多次合资的,如南汽与依维柯,与菲亚特;江铃的名字本身就来自一家合资企业——江西五十铃,之后又与福特合资﹍﹍那么,江淮集团为什么至今没有在主业上有较大合资项目呢?这又给其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利弊得失呢?

  坚守底线

  前面文章提到,20年前,江淮汽车还是一个行业排名在第20位左右的地方性企业,产品单一、实力孱弱、资源匮乏,很难得到更高一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更难被跨国公司“相中”。因此,就与那些“高大上”的合资项目无缘。

  转机曾经出现在10年前。当时,曾有“现代新合资伙伴江淮”的消息被曝光,称:韩国现代汽车在韩国宣布,已经与江淮汽车签署了正式合资协议。坊间认定双方将会合资生产一款全新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

  尤其引起关注的是,在此前一天,现代汽车还正式对外宣布,将与江淮汽车组建商用车合资公司,并在2010年前双方共向合资企业投资7.8亿美元,形成5万台发动机、一万大巴和9万辆卡车的生产能力。

  作为回应,当年12月,江淮汽车正式发布公告称,与韩国现代达成商用车合资意向。

  但是,好景不长。转眼来到2005年年中,媒体再次曝出:“韩国现代毁约抛弃江淮”的消息,称:“现代与江淮汽车的合资,随着广汽现代的落地,顿生变数”。

  之后,媒体多方探究了解到,“韩国现代坚持要把包括新格尔发在内的所有商用车划入合资公司,而且合资公司只能使用韩国现代的商标。而江淮汽车坚持要把自己经过3年开发出的新格尔发重卡系列剥离出来单独运作,最起码新格尔发重卡系列要用江淮汽车的商标”。

  当时,媒体转引江淮相关人士的话分析:“江淮汽车一直重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江淮汽车希望能够引进资金和技术,但不能因此失去控制权,影响自主研发。这可能与韩国现代目标有差距———韩国现代希望与其在国内其他合资企业一样(如北京现代),完全控制生产、销售两个关键部门”。

  从以上过程来看,作为中方企业,虽然实力有限,但江淮集团在合资谈判中,敢于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甚至是有气节的。虽然合资项目没有谈成,之后的江淮立足于自主,用业绩证明自己在商用车领域的不凡实力。当时就有业内前辈对江淮的“骨气”大加赞赏,他对笔者分析到,韩国人或许是从江淮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倔强、不屈,绝不迷失自我的影子。“显然,他们不愿意扶持一家潜在的竞争对手”。

  这位前辈的话并非仅仅是主观判断。在此之前,江淮集团引进现代汽车H1,并将其打造成中国市场备受欢迎的MPV——瑞风,几次夺得细分市场第一,现代集团对江淮汽车的态度和实力早有见教。因此,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十分出人意料。

  差距凸显

  在之前的文章中,中国经济网汽车用大量数据表明,在过去长达20年的竞争中,江淮跑赢了南汽、江铃、庆铃等原本比自己强大,有的还借助兼并重组等优势的竞争对手。但是,谈到合资合作,本文将要引出的是一个更强劲的、同样是轻型车起家的对手——华晨集团。

  2013年,在中国汽车企业销量排行榜中,华晨集团以销售77.74万辆的业绩名列第七;在刚刚发布的“中国汽车企业30强”中,同样名列第七。而江淮集团则分别位列第十、第11。与江淮一样,华晨同属地方骨干企业,同时还拥有多家上市公司。

  2013年,从总销量上看,华晨集团领先江淮集团26.30万辆(见表一)。 

   表一:华晨与江淮对比销量(辆)/排名

   1994年   2007年  2013年
 华晨   19646/14  300518/8  777370/7
 江淮  14025/19  208261/11  514282/10

  乘用车方面,华晨集团有金杯汽车和华晨宝马两个板块,销量分别为26.93万辆和20.74万辆;而江淮集团只有20.34万辆,在总量上少于华晨的正是金杯汽车销量这一部分。考虑到华晨几乎早于江淮十年开始研发中华轿车,江淮的轿车业绩并不逊色多少。可是,虽然在销量上与华晨宝马相当,但无论在销售收入,还是在实现利润上,差距之大恐怕都是江淮集团难以想象的;更难以想象的也许还有华晨的合资伙伴——宝马集团对华晨自主品牌的支持,而江淮集团则一切都要依靠自己。

  在商用车方面,华晨集团旗下金杯汽车销售30.07万辆,排名第4;而江淮集团销售31.09万辆(含旗下安凯汽车),位列第三,略领先于华晨。具体到细分市场,江淮在轻型卡车市场保持领先,而华晨在轻型客车市场一枝独秀;江淮还在重型卡车、中型和大型客车上颇有建树,而华晨几乎没有涉猎这一领域,却在微型卡车上小有斩获。

  表二:华晨与江淮对比营业收入(万元)/排名

   1994年   2007年  2013年
 华晨  245459/-  4729209/7 12802170/7
 江淮 70000/- 1743040/12 4085069/11

(注:1994年两企业均为销售收入数据)

  华晨与江淮,两者之间业绩上的差距就在合资企业这一块——江淮集团在主要业务板块没有合资企业。虽然在销量上仅比华晨低三分之一,影响到在营业收入上,江淮集团只及华晨集团的三分之一(见表二)。(中国经济网汽车 张宇星)

  中国经济网汽车点评:从30年前开始的对外合资合作,给一度陷入困境的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生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合资项目的增多,我们似乎忘记了合资是为什么?老一代汽车人试图通过合资合作“挡住进口”、发展自主等被抛于脑后,剩下的似乎只有一味地“合资、合资、再合资”!

  合资可以迅速缩小汽车产品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实力。或者说,通过合资或许可以把汽车企业做大,却不能把整个汽车产业做强!国内有的大型汽车集团几乎是携手“八国联军”,但其自主品牌依然是不值一提。

  不能不说的是,在合资谈判等关键问题上,江淮集团并没有迷失自我,实在是难能可贵,但也与更快发展的机会失之交臂。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年销售2200万辆新车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在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呼声中,怎样看待合资合作,并在合资合作的同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是摆在整个汽车产业目前的大课题。

(责任编辑:杨昕艳)

精彩图片

华晨江淮,孰优孰劣,合资合作到底应该怎样看

2014-06-09 07:10 来源:CE.cn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