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以东风日产(10年产销450万辆),还是以北京现代(10年产销40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为100分,广汽丰田10年产销汽车累计接近200万辆,是一个达不到60分的成绩。
两年前,“广汽丰田到2015年总产能将提高至60万辆”的目标不再被提及。这是不是也反映出企业战略的不连贯与随意性呢?
目前,广汽丰田研发人员仅有200人。那么,即使3年以后实现“翻番”,也只有区区400人的研发团队,恰好印证了外界对丰田,特别是广汽丰田并不重视产品研发的质疑。
前天(10月18日),广汽丰田迎来合资公司成立10周年。中期规划发布、纪念晚会等活动隆重、热烈,合资公司所取得的成绩也令人瞩目。
与自己比,广汽丰田十年间从无到有,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如果与其他“小伙伴”相比,广丰的十年就有较大的差距了,其“全情启动的‘微笑战略’”,不但显得保守,所传递的信息还有点儿乱。
产销量“不及格”?
广汽丰田中期规划发布会现场
此次庆祝合资公司成立10周年,广汽丰田并没有直接给出累计产销量,只有高层在现场含糊地说,要向10年间的200万顾客致意;而在其提供的新闻通稿中有:“赢得了近200万辆顾客的信赖”的话。
在此之前有报道称,“截止到今年6月,广汽丰田累计完成产销量分别为189.22万辆和188.63万辆”。以广汽丰田今年月均3万辆的产销量估算,到10月18日,刚刚达到累计产销200万辆的水平。
那么,何以说广汽丰田产销量“不及格”?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其他“小伙伴”的业绩,然后再做一个大致的比较。
2008年,广汽本田成立10周年,累计产销突破150万辆。当时,企业自称: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第5家累计产销超过150万辆的轿车企业。
2010年6月22日,一汽丰田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厂家称,截至目前,公司年产能力已由当初的3万辆跃升至42万辆,10年累计生产170多万辆汽车……
2012年10月18日,北京现代迎来10周岁生日。企业表示,十年间,拥有百万产能的北京现代,累计销售突破400万辆。
2013年6月16日,东风日产举行公司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活动现场迎来第450万辆新车下线。
因此,无论以东风日产(10年产销450万辆),还是以北京现代(10年产销40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为100分,广汽丰田10年产销汽车累计接近200万辆,是一个达不到60分的成绩。
赶上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况且,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合资在前,而广汽丰田成立在后,理应有更好的业绩。另外,与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到成立10周年之际,都形成大约100万辆的生产能力相比,广汽丰田今年或将以38万辆的销售业绩,超过设计产能两万辆,就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了。当然,广汽本田、一汽丰田成立较早(分别比广汽丰田早6年和4年),可比性略差。
此外,广汽丰田高管在现场还称,要做“当地第一”的企业。那么,广州当地还有广汽本田、东风日产两家大型车企,邻近的佛山还有一汽-大众第四工厂,广汽丰田拿什么超越竞争对手呢?
微笑也成“战略”?
广汽丰田今年推出的新车——雷凌
18日当天,广汽丰田成立10周年的中期规划发布会,主题竟是“一切为了您的微笑”;其新闻通稿也以“广汽丰田发布中期规划 启动‘微笑战略’”为主标题。
合资企业称,一直秉持“质的增长高于量的增长”的广汽丰田,将以顾客的微笑为原动力,在技术、产品、品质、服务等方面深度进化,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而“微笑战略”甫一提出,就遭微信圈朋友们的吐槽:微笑也能成“战略”?
“微笑”能否真正成为广汽丰田的“原动力”暂且不论,但广汽丰田“计划至2020年,形成由10款以上产品组成、覆盖所有主流细分市场的产品阵容,渠道网点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年产销量朝着‘百万辆俱乐部’挺进”的目标,还是被在场的媒体同仁评价为:保守、不思进取。而两年前,在广汽丰田第100万辆车下线时,时任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提出的:“广汽丰田到2015年总产能将提高至60万辆”的目标不再被提及。这是不是也反映出企业战略的不连贯与随意性呢?
根据“中期规划”,广汽丰田将继续强化产品研发。“2014年,广汽丰田作出战略性部署,将研发中心升级为研发本部,并继续扩充本土研发人才,提升研发能力。预计到2017年,本土研发人才将实现翻番”。广汽丰田高管在发布会上还透露,目前,企业研发人员仅有200人。那么,即使3年以后实现“翻番”,也只有区区400人的研发团队,恰好印证了外界对丰田,特别是广汽丰田并不重视产品研发的质疑。
广汽丰田自主品牌——领志
在此次发布会上,广汽丰田还宣称,将加快推进自主品牌车型研发,并发布了自主品牌——领志,其首款EV车型将于2015年面世。
最后,此次活动的新闻通稿在文章开头(第一页)说:“至2020年,广汽丰田将形成由10款以上产品组成、覆盖所有主流细分市场的强大产品阵容……”,而文中(第三页)又说:“到2012年将形成由10款以上产品组成、覆盖所有主流细分市场的产品阵容”。后一个年份显然错了,一贯以认真、严谨而著称的日系合资企业或许应该杜绝此类瑕疵。(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