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司恶性隐瞒事件,让消费者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给车企造成经营与信任危机的同时,更让消费者看清了这些车企的本来面目。
近日,因日本高田气囊引发的大规模召回事件备受关注。毕竟,在全球4000多万辆涉事车辆不啻于一个天文数字,更由于高田气囊召回所揭开的一系列隐瞒事故的丑闻让人触目惊心。
上周,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连续发表的相关系列报道,引起业界内外的共鸣,多家媒体和网站作了转载,许多网友还将报道转发到不同网站的论坛等互动平台。
的确,在美国,迫于各方压力下,本田才于2014年11月24日发表声明,披露了第三方的审计报告:200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之间,本田向美国监管机构上报的伤亡事故总数为1144起;同期,另外与本田汽车有关的1729起伤亡事故却未能上报,其中有8例事故涉及高田公司气囊爆裂。至此,本田隐瞒重大事故的信息随之曝光。
在《瞒报事故 本田态度恶劣远超11年前的三菱汽车》一文中,中国经济网记者分析说,“整整11年,本田汽车隐瞒不报的伤亡事故竟然是同期上报伤亡事故总数的1.5倍还多”!更为恶劣的是,本田公司承认2011年就已经得知这一疏忽,但是直到2014年才将其公之于众。
对此,2015年1月,美国交通部官员称,本田公司同意就未能及时报告事故伤亡信息、消费者索赔支付7000万美元(约合4.4亿元人民币)罚金。这将成为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单项调查中开出最高额罚单的一次。
那么,隐瞒丑闻在汽车界是否仅仅是本田汽车这一孤案呢?其他还有哪些公司也曾有如此劣迹,而本田与之又是怎样的一脉相承呢?
和本田一样因为隐瞒汽车缺陷而遭到处罚的还有丰田。2014年3月,媒体纷纷报道,丰田汽车在2009年至2010年召回缺陷汽车之际,被指出汽车缺陷问题事先未向消费者公开说明。因此,丰田汽车向美国政府支付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4亿元)的罚金,以求和解。这就是曾经震惊世界的丰田“踏板门”事件。
据丰田汽车的文件纪录,丰田汽车早在2006年就发现自身车辆的油门踏板存在缺陷,直到2009年8月的一起交通事故发生并引起公众注意后,丰田汽车才发出召回通知。
丰田的隐瞒丑闻是在2009年由丰田汽车北美公司前雇员迪米特斯·比勒(DimitriosP.Biller)揭发的。一份长达75页的起诉书指出,丰田北美汽车公司涉嫌隐瞒和销毁与300余起翻车致伤、致死事故有关的信息,以消匿其车辆在工程设计与安全测试中的违规行为,来逃避法律制裁。虽然丰田予以否认,但就此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极大关注,也导致丰田瞒报事故的丑闻水落石出。
更早一些,日本三菱汽车就因隐瞒汽车质量缺陷而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时,71岁的三菱汽车总裁河添克彦和三名高管被判刑,随后日本很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对三菱进行“封杀”,令日本五大汽车公司之一的三菱汽车公司从此一蹶不振。
当时,日本横滨地方法院的判决书说,2000年7月,三菱汽车公司长期隐瞒产品缺陷的问题被曝光后,日本政府便要求三菱汽车公司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报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但河添克彦等4名被告为避免召回缺陷产品,指示下属人员弄虚作假继续隐瞒产品缺陷。2002年,日本山口县一名39岁的司机在驾驶一辆该公司生产的大型车时,因离合器系统缺陷而导致车辆失控,司机在车祸中丧生。惨案接二连三,直至2004年事件被彻底揭露。
而在逮捕河添克彦等6人后,警方又发现,早在1998年,由于类似质量问题就曾引发一起事故。恶性隐瞒导致三菱汽车的合作伙伴戴-克集团与之决裂,高管锒铛入狱。
此外,通用、福特等企业在隐瞒产品缺陷上也是有前科的。
在通用汽车“点火门”事件中,关于点火开关引起的安全气囊失效问题,该公司自2008年已有所察觉。但迟迟未发起召回。而有文件显示,即使在2014年3月,通用汽车还试图拖延召回120多万辆有安全气囊隐患的车辆。
对此,有媒体爆料称:通用汽车“上至高管、下至工程师”在2001年便了解到这一车型故障,然而13年来却一直知情不报,更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任由事情发展,最终导致47起车祸和13人死亡,并且直到2014年2月才开始首批召回。
而福特汽车也在2012年因隐瞒车辆油箱缺陷被起诉。总部位于新泽西州Chester的Coba景观设计与建筑公司,在新泽西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福特在10年时间内出售油箱内衬有缺陷的皮卡车,并向消费者隐瞒这一问题,尽管其对经销商做出了警告。
汽车公司恶性隐瞒事件,让消费者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给车企造成经营与信任危机的同时,更让消费者看清了这些车企的本来面目。
眼下,我们最关切的,还是本田等车企能不能给因高田气囊问题引发车辆隐患的中国车主一个公正、合理、合法的交代。(中国经济网 记者杨昕艳)
相关阅读:
骇人听闻 高田气囊引发绕赤道4圈半的汽车召回
割喉夺命 本田汽车“安全气囊”成杀人凶器?
瞒报事故 本田态度恶劣远超11年前的三菱汽车
最大召回 多少汽车品牌深陷"高田气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