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小林看来,改革开放本就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历史性机遇,而新版《规定》的落地,更是加快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性举措,这也将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向“强“迈进,从而打造出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谈及《规定》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赵云表示,首先带来的就是更加充分的竞争,更加地扩大开放。各类资质的汽车投资项目可以更丰富的模式进入到汽车行业,从而有效的吸引资金。
黄春棉认为,由核准制转为备案制,乍一看似乎进入汽车行业更简单了,但其实是要求更高了。一方面对“造车新势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有着激浊扬清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边缘企业和品牌,有鼓励和推进兼并重组的导向,有利于优胜劣汰。
本周二(12月18日),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举国欢庆之时汽车行业也迎来一件大事——《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对外发布,并将于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
作为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的综合性政策文件,《规定》共分九章四十八条,涵盖了产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标准、项目备案管理、协同监管要求、产能监测预警等方方面面,主要有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突出政策导向、提高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夯实监管责任等几大特点。
选择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发布《规定》,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深意?《规定》的正式施行又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汽车企业当如何去应对?就此,在业界采访多年、长期观察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财经类媒体汽车主编,应邀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谈了他们的看法。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汽车产业由大向强
《华夏时报》编委、汽车周刊主编赵云
《华夏时报》编委、汽车周刊主编赵云表示,中国当前正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汽车作为开放的重要领域,《规定》选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发布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在汽车头条执行总编辑杨小林看来,改革开放本就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历史性机遇,而新版《规定》的落地,更是加快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性举措,这也将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向“强“迈进,从而打造出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对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执行主编黄春棉也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更科学、有效地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加和谐。从汽车产业来看,国家发改委选择改革开放40年纪念日之际发布《规定》,恰恰体现了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科学管理、推进产业发展的努力。
黄春棉认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具备了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发展、后置式监管的基础; 《规定》主动适应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深化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精神。
加速竞争 优胜劣汰 造车新势力首当其冲
谈及《规定》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赵云表示,首先带来的就是更加充分的竞争,更加地扩大开放。各类资质的汽车投资项目可以更丰富的模式进入到汽车行业,从而有效的吸引资金。
赵云指出,现在汽车行业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更大体量的投资方进入到汽车行业,势必将加速产品竞争、优胜劣汰,倒闭,兼并重组将会更多。
汽车头条执行总编辑杨小林
杨小林认为,《规定》无疑将对“造车新势力”产生最大影响。首先,《规定》对于采用代工方式生产的企业是重大利好,只要满足《规定》中,累计销量超过3万台电动车的“硬杠杠”,就可以很快申请新造车生产资质。
此外,部分为了获得一纸造车“准生证”,而“买壳”的企业将陷入难题。首先,这个“壳资源”转手时可能已经不值钱,从投资收益角度看等于砸在自己手里;其次,买完这个壳是否能顺利扩展到同品类的新能源汽车,存在较大政策风险;第三,异地建厂布局新产能,也要受到一系列的政策掣肘,比如当地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是否达标?
门槛降低 难度提升 以监管激浊扬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规定》中提及,汽车投资项目将全部由中央核准转为地方备案管理,引发行业极大关注。此外,相比5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规定》还在“汽车产业发展重点”中,新增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执行主编黄春棉
黄春棉认为,由核准制转为备案制,乍一看似乎进入汽车行业更简单了,但如果把《规定》仔细看下来会发现,其实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要求、对每年产能利用率的要求、对研发费用比例的要求、对资本的监管等。整体来看,一方面对“造车新势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有着激浊扬清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边缘企业和品牌,有鼓励和推进兼并重组的导向,有利于优胜劣汰。
杨小林表示,《规定》对于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含现有汽车企业跨乘用车、商用车类别建设纯电动汽车生产能力)所在省份也有相应规范要求。而这对于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浙江、江苏、江西和安徽等省份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也将成为“独立造车”门槛,因为它们将面对最激烈的竞争。
而聚焦“零部件再制造”,在杨小林看来则说明监管部门不仅关注造车本身,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监管。尤其是智能与新能源产业,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动力电池生产、使用和回收都需要得到密切监管,这是监管理念上的完善和升级。
整体来看,《规定》虽然在“造车”的政策准入门槛上有所降低,但技术难度并没有打折,且运营难度陡然提升、项目投资者撤离的难度明显加大。这也体现出《规定》对于踏实造车、实业兴国的汽车企业的鼓励,以及对试图通过造车项目圈钱圈地、玩资本杠杆的搅局者的打压。所以,谈及汽车企业的应对之道,杨小林认为,唯有踏实造车这一条路。
对此,赵云表示认同,并建议企业要重视市场、重视消费者,要研究如何让其产品在符合国家政策同时,并获得消费者喜爱。“这回真的是百分之百以市场为着力点,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一个重要优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原创报道组)
相关阅读: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财经类汽车主编:全面放开“三步走” 5年过渡足矣
财经类汽车主编:用产业逻辑管理新能源“造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