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2020召回榜:乘用车达662万辆 "失速门"登顶、"新势力"登台

2021年01月04日 07: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跃   

  202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共54个汽车品牌发布136次召回公告,累计召回乘用车6622345辆,同比降低1.63%,实现年度召回规模“三连降”。

  其中,继“高田门”和“机油门”后,同样源自日本企业的“失速门”接棒再成焦点,最终,电装问题燃油泵“助推”2741469辆日系乘用车被召回,占总量的41.40%。

  2020年,特斯拉、理想、威马、极星、零跑5家造车新势力共发布8起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汽车46449辆;涉及品牌较上年多3家,召回数量更是增长145.42%,且造车新势力的召回还屡屡伴随争议。

  2020年最后一日(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当年最后三条召回公告,至此,2020年全国乘用车召回数据正式出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经过汇总、统计,整理出“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召回榜单”,并对召回市场重点品牌、群发性案例进行盘点,供读者了解。

  整体来看,202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共54个汽车品牌发布136次召回公告,累计召回乘用车6622345辆,同比降低1.63%,实现年度召回规模“三连降”。以月度走势来看,个别月份激增的召回量推高了全年总量,4月、11月和12月单月召回量均突破100万辆。

  日系“量大”、德系“高频”

  分国别来看,2020年,日系品牌召回数量“一马当先”,其中本田(包括讴歌)全年就召回多达1946014辆汽车,推升日系共计召回汽车3008806辆,占总量的45.43%;德系的召回频次则“领跑”榜单,奔驰全年召回多达17次,宝马为11次,成为榜单中仅有的两家召回频次超过10次的品牌,最终,德系5个品牌全年共发起49次召回,月均召回超过4次。

  此外,被打上“安全”标签的沃尔沃,2020年也因多起大规模召回而受到关注。3月,沃尔沃因“ASDM(主动安全主控模块)软件存在兼容隐患,或导致主动安全系统受限”而召回150929辆汽车,一举“登顶”3月召回榜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入下半年,沃尔沃又在8月、9月接连“领跑”召回榜单,召回原因分别涉及安全带系统隐患和前风挡玻璃雨刮安装设计失误。

  最终,沃尔沃全年共召回乘用车535824辆,位居榜单第4名。在二线高档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时,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却接连大规模召回,这对其品牌形象无疑将产生较大冲击。

  “失速门”接棒“高田门”

  聚焦至召回原因,继“霸占”四年榜首的“高田门”和贯穿2018-2019年的“机油门”后,由电装问题燃油泵引发的“失速门”成为2020年召回市场的“关键词”。

  2020年,国内涉及三菱、丰田、雷克萨斯、本田、讴歌、马自达6家日系品牌的共计2741469辆乘用车,因 “燃油泵隐患可致车辆中途熄火”问题而被召回,占全年召回总量的41.40%之多;如果加上早在2019年就因相同问题而召回的77112辆马自达CX-5,这一召回总量将升至2818581辆。

  值得注意的是,因电装问题燃油泵召回的车辆规模虽还无法与高田问题气囊导致的召回相提并论,但其召回增速却在持续、较快的增长之中。在国内市场,该问题在9-12月连续“现身”,涉及规模也逐步走高。在全球市场,其影响范围同样不断扩大,10月28日,丰田汽车宣布因日本电装问题燃油泵问题而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召回汽车达584万辆;11月,电装宣布将在此前200余万台的基础上,再扩大召回150多万台问题燃油泵。

  丰田“机油门”登场

  肇始于本田CR-V、并贯穿2018-2019年的“机油门”刚“偃旗息鼓”;2020年,丰田系又再度上演机油增高甚至乳化。

  3月,一位车主表示,其行驶里程仅19公里的2020款丰田RAV4出现机油增多、乳化现象。此后,相同问题投诉快速涌现,搭载A25B同款发动机的丰田RAV4荣放2.5L双擎、亚洲龙2.5L双擎、凯美瑞2.5L双擎、雷克萨斯ES 300h四款2.5L混动车型无一幸免。

  然而即便有本田“机油门”的前车之鉴,丰田的应对仍令人失望,从事件爆发初期的含混、拖延答复,到最终的悬而未决,都无法体现丰田作为“大厂”的责任与担当。

  令人玩味的是,近年来,无论是波及全球的高田问题气囊丑闻,还是“神钢”造假,亦或是接二连三的机油增高问题,再到今年愈演愈烈的电装问题燃油泵隐患,无不源于拥有“匠人品质”的日本企业,日本企业的信任危机正快速爆发。

  造车新势力频登“台前”

  2020年,中外造车新势力迎来销量爬升年,但伴随而来的召回规模同样激增。2020年,特斯拉、理想、威马、极星、零跑5家造车新势力共发布8起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汽车46449辆;涉及品牌较上年多3家,召回数量更是增长145.42%。

  更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国内快速成熟的召回市场,“青涩”的造车新势力召回却屡屡伴随争议。

  10月,特斯拉以29834辆的召回量“登顶”,召回原因是车辆前/后悬架部件有可能发生断裂。但特斯拉“前脚”发布召回公告,“后脚”就“回家”诉苦,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在近日给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一封信中否认其车辆悬架存在隐患,并表示出现损坏并非质量问题,而是部分中国车主滥用造成。打脸的是,11月26日,特斯拉在美国就因“上控制臂与转向节分离隐患”而召回了401辆Model Y,甚至还被NHTSA发起调查。最终,特斯拉2020年共召回汽车33887辆。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召回同样“花样百出”。10月,威马汽车接连发生3起自燃事故,其也在当月针对这一严重隐患发布了一起涉及1282辆汽车的召回。但其实威马汽车的自燃“前科”甚至可以追溯到产品交付之前,同时其每次自燃事故后都会牵扯出与众多电池供应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不禁让人对其远繁杂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体系产生质疑。

  11月1日,理想汽车针对此前多起车辆断轴事故,提出免费“升级”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球销方案,“聪明”地将召回美化为硬件升级。但面对车主、媒体和专家的“口诛笔伐”,仅5天后,其就只能“乖乖认错”,并正式发布涉及10469辆理想ONE的召回公告,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相关阅读:

  [2019召回榜]乘用车召回673万辆 高田成最大"元凶"

(责任编辑:张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

2020召回榜:乘用车达662万辆 "失速门"登顶、"新势力"登台

2021-01-04 07: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跃

  202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共54个汽车品牌发布136次召回公告,累计召回乘用车6622345辆,同比降低1.63%,实现年度召回规模“三连降”。

  其中,继“高田门”和“机油门”后,同样源自日本企业的“失速门”接棒再成焦点,最终,电装问题燃油泵“助推”2741469辆日系乘用车被召回,占总量的41.40%。

  2020年,特斯拉、理想、威马、极星、零跑5家造车新势力共发布8起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汽车46449辆;涉及品牌较上年多3家,召回数量更是增长145.42%,且造车新势力的召回还屡屡伴随争议。

  2020年最后一日(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当年最后三条召回公告,至此,2020年全国乘用车召回数据正式出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经过汇总、统计,整理出“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召回榜单”,并对召回市场重点品牌、群发性案例进行盘点,供读者了解。

  整体来看,202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共54个汽车品牌发布136次召回公告,累计召回乘用车6622345辆,同比降低1.63%,实现年度召回规模“三连降”。以月度走势来看,个别月份激增的召回量推高了全年总量,4月、11月和12月单月召回量均突破100万辆。

  日系“量大”、德系“高频”

  分国别来看,2020年,日系品牌召回数量“一马当先”,其中本田(包括讴歌)全年就召回多达1946014辆汽车,推升日系共计召回汽车3008806辆,占总量的45.43%;德系的召回频次则“领跑”榜单,奔驰全年召回多达17次,宝马为11次,成为榜单中仅有的两家召回频次超过10次的品牌,最终,德系5个品牌全年共发起49次召回,月均召回超过4次。

  此外,被打上“安全”标签的沃尔沃,2020年也因多起大规模召回而受到关注。3月,沃尔沃因“ASDM(主动安全主控模块)软件存在兼容隐患,或导致主动安全系统受限”而召回150929辆汽车,一举“登顶”3月召回榜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入下半年,沃尔沃又在8月、9月接连“领跑”召回榜单,召回原因分别涉及安全带系统隐患和前风挡玻璃雨刮安装设计失误。

  最终,沃尔沃全年共召回乘用车535824辆,位居榜单第4名。在二线高档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时,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却接连大规模召回,这对其品牌形象无疑将产生较大冲击。

  “失速门”接棒“高田门”

  聚焦至召回原因,继“霸占”四年榜首的“高田门”和贯穿2018-2019年的“机油门”后,由电装问题燃油泵引发的“失速门”成为2020年召回市场的“关键词”。

  2020年,国内涉及三菱、丰田、雷克萨斯、本田、讴歌、马自达6家日系品牌的共计2741469辆乘用车,因 “燃油泵隐患可致车辆中途熄火”问题而被召回,占全年召回总量的41.40%之多;如果加上早在2019年就因相同问题而召回的77112辆马自达CX-5,这一召回总量将升至2818581辆。

  值得注意的是,因电装问题燃油泵召回的车辆规模虽还无法与高田问题气囊导致的召回相提并论,但其召回增速却在持续、较快的增长之中。在国内市场,该问题在9-12月连续“现身”,涉及规模也逐步走高。在全球市场,其影响范围同样不断扩大,10月28日,丰田汽车宣布因日本电装问题燃油泵问题而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召回汽车达584万辆;11月,电装宣布将在此前200余万台的基础上,再扩大召回150多万台问题燃油泵。

  丰田“机油门”登场

  肇始于本田CR-V、并贯穿2018-2019年的“机油门”刚“偃旗息鼓”;2020年,丰田系又再度上演机油增高甚至乳化。

  3月,一位车主表示,其行驶里程仅19公里的2020款丰田RAV4出现机油增多、乳化现象。此后,相同问题投诉快速涌现,搭载A25B同款发动机的丰田RAV4荣放2.5L双擎、亚洲龙2.5L双擎、凯美瑞2.5L双擎、雷克萨斯ES 300h四款2.5L混动车型无一幸免。

  然而即便有本田“机油门”的前车之鉴,丰田的应对仍令人失望,从事件爆发初期的含混、拖延答复,到最终的悬而未决,都无法体现丰田作为“大厂”的责任与担当。

  令人玩味的是,近年来,无论是波及全球的高田问题气囊丑闻,还是“神钢”造假,亦或是接二连三的机油增高问题,再到今年愈演愈烈的电装问题燃油泵隐患,无不源于拥有“匠人品质”的日本企业,日本企业的信任危机正快速爆发。

  造车新势力频登“台前”

  2020年,中外造车新势力迎来销量爬升年,但伴随而来的召回规模同样激增。2020年,特斯拉、理想、威马、极星、零跑5家造车新势力共发布8起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汽车46449辆;涉及品牌较上年多3家,召回数量更是增长145.42%。

  更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国内快速成熟的召回市场,“青涩”的造车新势力召回却屡屡伴随争议。

  10月,特斯拉以29834辆的召回量“登顶”,召回原因是车辆前/后悬架部件有可能发生断裂。但特斯拉“前脚”发布召回公告,“后脚”就“回家”诉苦,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在近日给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一封信中否认其车辆悬架存在隐患,并表示出现损坏并非质量问题,而是部分中国车主滥用造成。打脸的是,11月26日,特斯拉在美国就因“上控制臂与转向节分离隐患”而召回了401辆Model Y,甚至还被NHTSA发起调查。最终,特斯拉2020年共召回汽车33887辆。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召回同样“花样百出”。10月,威马汽车接连发生3起自燃事故,其也在当月针对这一严重隐患发布了一起涉及1282辆汽车的召回。但其实威马汽车的自燃“前科”甚至可以追溯到产品交付之前,同时其每次自燃事故后都会牵扯出与众多电池供应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不禁让人对其远繁杂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体系产生质疑。

  11月1日,理想汽车针对此前多起车辆断轴事故,提出免费“升级”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球销方案,“聪明”地将召回美化为硬件升级。但面对车主、媒体和专家的“口诛笔伐”,仅5天后,其就只能“乖乖认错”,并正式发布涉及10469辆理想ONE的召回公告,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相关阅读:

  [2019召回榜]乘用车召回673万辆 高田成最大"元凶"

(责任编辑:张羽)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