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不绝:“风口”下的跨界造车还需警惕产能过剩

2021年04月06日 07:0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涛   

  近年来,“造车新势力”前仆后继,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相继入局;此外,更不乏百度、阿里巴巴等“跨界造车”者。这些也都成为了地方政府最为看重的招商引资项目。然而,行业“风口”之下,新能源汽车项目盲目投资、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虚假宣传、产能利用率过低等乱象也日渐凸显。

  对于最新入局的小米和雷军而言,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退坡、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加速转变的大背景下,最终决定其“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能否成功的还将是产品,只有尽快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

  昨日(4月5日),LG电子在一份声明中证实,公司正准备退出智能手机业务,并将资源集中在电动汽车部件等增长领域。在业界看来,LG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其智能手机部门过去5年连续亏损的无奈之举,更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以及电动汽车行业方兴未艾的现状对比。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4亿台,与2019年的13.87亿台相比,同比下降6.7%。相比之下,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24万辆,逆势增长4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6年称冠全球的中国,更是售出136.7万辆,同比增幅达到10.9%。

  这恐怕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压上人生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下定决心造车,对于小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月30日,在几经辟谣后,小米终于公开承认造车,并将成立一家由雷军亲自挂帅的全资子公司,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将累计投资100亿美元。

  就在小米官宣造车没两天(4月2日),网上还传出了一张雷军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蔚来汽车CEO李斌、理想汽车CEO李想、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华夏同学会第32次正式聚会”上的合影。此外,美团CEO王兴、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滴滴CEO程维、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等也出现在当天的聚会上。据媒体统计得出,这一桌人的身家合计超过2400亿元,不禁引发外界诸多猜想:当中会否出现小米造车的合作方?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武汉大学毕业,同时也是湖北人的雷军,在确认小米造车的消息后,有部分网友在“武汉城市留言板”里留言,建议把小米汽车引入武汉。对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称,小米系项目是东湖高新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进一步加强与小米的沟通,积极引入更多小米系产业项目落户光谷。

  近年来,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造车新势力” 前仆后继,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相继入局。此外,更不乏百度、阿里巴巴等“跨界造车”者。而在行业“风口”之下,这些也都成为了地方政府最为看重的招商引资项目。如蔚来落户了合肥,理想汽车也于近日传出或将在北京建厂的消息。

  然而,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项目盲目投资、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虚假宣传、产能利用率过低等乱象也日渐凸显。

  日前,乘联会发布的《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能问题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内乘用车企业共122家,总产能为4153.2万辆,我国乘用车总体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降低到2020年的48.45%,已经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此外,还有在建产能988万辆,当中大多数为新能源汽车项目。

  今年3月,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率先敲响警钟,直指其省内部分地方对汽车产业投资项目,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项目“重招引、轻监管”,在履行项目监督管理责任上存在不到位现象。《通知》显示,2016-2020 年,江苏省车整车产能利用率从78%降至33.03%,已严重偏离产能利用合理区间。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政策已开始加强相关管理。去年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加强汽车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严格执行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等规范要求。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指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行业应该更多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鼓励市场主体加大竞争。真正的市场竞争是需要做好产品,而不只是把它生产出来,占领市场份额则要通过提高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投资。

  对于最新入局的小米和雷军而言,不论是同学会上的一众大佬,还是武汉市抛出的橄榄枝,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退坡、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加速转变的大背景下,最终决定其“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能否成功的还将是产品,只有尽快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这同样适用于其它的“跨界造车”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涛)

  相关阅读:

  小米确认造车 雷军牵头、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跨界造车哪家强 苹果、小米也要“入圈”?

(责任编辑:郭跃)

精彩图片

涛涛不绝:“风口”下的跨界造车还需警惕产能过剩

2021-04-06 07:0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涛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