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系列中欧表现迥异 “狼堡打造”要考虑中国需求
——汽车巨头能“带货”电动车么?
大众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车型——ID系列在中欧市场的迥异表现,“归根到底还是产品不及预期,这种预期是被新造车企业的各种增值服务拉高的,国际巨头在打造产品的思维上仍停留在燃油车时代。”而如何尽快打开其在中国市场的局面,或许将成为大众冲击“全球电动车领导者”目标的关键。
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在倒逼汽车行业加快节能减排步伐的同时,也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相比造车新势力们的节节攀升,传统汽车企业却出现“带不动”新能源车的尴尬局面。基于此,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通过走访市场、采访专家、案例分析等,深入剖析传统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遭遇的困境和挑战,期望引发战略破局的建设性思考。今日推出第一篇:ID系列中欧表现迥异 “狼堡打造”要考虑中国需求。
几度加码之下,大众汽车电动化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且成果显著。其中,大众在欧洲市场表现尤为突出,电动化转型关键车型——ID系列更一度称霸电动车销量榜单。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大众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大众ID系列车型的表现,却仍难与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相提并论。
中欧表现迥异 大众ID在华亟待破局
今年3月,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以“双车并行”的姿态“杀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争夺,分别投放纯电动SUV车型ID.4 X与ID.4 CROZZ;随后,南北大众继续拓展其纯电SUV阵容,在6、7月相继推出ID.6 X和ID.6 CROZZ。
短短4个月时间,ID系列即在华推出4款车型,大众对该系列车型寄予期望之大可见一斑。“到今年年底,ID.家族系列产品销量预计将达8-10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然而,众望所归之下,初入中国的ID系列并未快速打开市场,形成“爆款”。乘联会数据显示,ID系列上半年在华销量尚不足万辆,与其目标相去甚远,与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头部企业更是差距巨大。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走访北京某一汽-大众4S店时也获悉,专程来看ID的顾客并不多,“7月份的20多天时间里,ID.4 CROZZ卖了14辆,上个月因为刚放指标,数量稍微多一些。” 销售人员略显无奈地表示,而ID.6 CROZZ因为刚刚开启交付,目前店里还没有订单。
一汽-大众ID.4 CROZZ
同样,在某上汽大众店内,ID产品虽然得到“C位”展示,但却顾客寥寥。“车卖得很一般,”一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说,“上市以来,店内ID.4 X只有8个订单,已交付1单;ID.6 X共有3个订单,但受‘缺芯’影响,还没有交付。”
反观欧洲市场,大众ID系列的表现则引人瞩目。去年8月,大众紧凑两厢电动车型ID.3一经推出销量便迅速攀升,今年上市的ID.4更是“后来者居上”。今年4月,大众ID.4、ID.3以7565辆、5941辆的成绩,斩获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冠亚军;在两款车型的助力下,上半年大众汽车在欧洲共交付电动车128078辆,同比增长156%,并占其全球销量的74.93%。
同为ID系列车型,在中欧市场却是表现迥异,这无疑值得大众深思:如何尽快打开其在中国市场的局面。这或许将成为其冲击“全球电动车领导者”目标的关键。
一汽-大众ID.6 CROZZ
产品不及预期 “狼堡打造”要考虑中国需求
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归根到底还是产品不及预期,这种预期是被新造车企业的各种增值服务拉高的,国际巨头在打造产品的思维上仍停留在燃油车时代。”
记者走访中在试驾一汽-大众ID.6 CROZZ时,销售人员也表示,“如果比供应商、驾驶感受、舒适度等,大众是一个特别均衡的选择。”然而,产品“均衡”对于眼下快速成长的新能源市场来说,或未必是一个优点。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尽管事故频发)、蔚来的高品质服务、小鹏的NGP以及理想增程式的映衬下,大众ID似乎显得过于中规中矩,平平无奇。
“大众要研究中国消费者的购买需求。配置、外形、行驶里程等,消费者到底需要哪些创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ID产品要有自己的核心亮点,不能自己说产品好,而要让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契合到一起。”
上汽大众ID.6 X
“由于疫情原因,德国狼堡的负责人无法来到中国,看不到实际的中国市场,他们认为ID.4在欧洲能得到单月销冠,产品方面是没问题的。”大众汽车一位内部人士也曾对记者表示,对于新车是否应该配备“大屏幕”以及具备“科技感造型”等方面,中德双方在认知上存在分歧。
此外,在销售端,大众ID系列车型在华采取“代理制”的直营模式。消费者可以网上完成全流程购车,并与上汽大众或一汽-大众直接线上签署购销合同。这一销售形式,令厂家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有利于其进一步获得各类消费反馈。
但就目前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经销商的销售热情。“经销商只负责产品展示、讲解以及试驾等环节,”上汽大众销售人员直言,“我们店只是提供一个代交车的服务,全程都会有厂家的ID伙伴与客户进行对接。”对此,许海东表示,“直营模式在中国市场是一个方向,但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判定这种模式对大众来说是否合适。”
记者试驾一汽-大众ID.6 CROZZ
当前,国内电动车市场仍呈现“哑铃型”结构,腰部市场有待开发,“主打腰部市场、定价10万-25万元区间的产品销量均未见明显起色,”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对于身处这一区间的大众而言,无疑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机会。
需要看到的是,作为拥有百年造车经验的传统汽车巨头,大众具有造车新势力们无可比拟的强大体系能力。如何进一步强化平台化优势,发挥规模化效应,也正是大众当前电动化转型的重点。一旦理顺各方关系,按照规划执行实施,其迸发出的能量、展现出的能力势必是巨大且惊人的。
未来,伴随电动车市场向着更为成熟的“纺锤形”发展,大众ID系列车型阵容愈发丰富,“大象转身”的大众将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怎样的精彩,无疑值得期待!(中国经济网 记者张懿)
相关阅读:
财经类汽车主编谈:提升中国话语权 传统巨头需正视电动车市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