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召回规模创2015年以来新低,新能源站上"主舞台"

2022-07-01 09: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郭跃

  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共召回2544653辆,同比下降44.72%,召回规模降至2015年以来的新低。

  伴随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持续走高,其召回数量和次数也水涨船高。在上半年,每个月都有新能源召回案例;2月,特斯拉和奔驰合计召回了36151辆电动汽车,占当月召回总量的78.36%;4月、5月,新能源依旧是召回市场的“主力”。

  6月,国内10个汽车品牌累计发布12起公告,共召回乘用车232017辆,同比下降61.80%,环比降低2.40%,召回规模依旧处于低位。

  6月,乘用车召回市场呈现三大“特点”。第一,韩系陷入大规模召回,6月,现代分2批次共召回207019辆国产和进口汽车,占召回总量的89.23%,遥遥领先。第二,新能源产品召回依旧“活跃”,6月发起召回的10家品牌中,5家都涉及新能源车型,总量为19980辆。第三,6月,奥迪、捷尼赛思和阿尔法·罗密欧3品牌都因“车辆铭牌及随车相关文件上有关生产日期的信息与车辆识别代号VIN中表征车型年份的信息不一致”,而各自召回了相关进口车型,此后会否涉及更多进口汽车还待观察。

  至此,2022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数据也全部出炉,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汇总整理出“2022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榜单”。

  整体来看,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共召回2544653辆,同比下降44.72%,召回规模降至2015年以来的新低。通过趋势来看,2022年1月国内乘用车召回市场“高调”开局,超过154万辆的召回数量成为国内汽车召回制度施行以来的年度首月召回之最;但此后迅速降入低点,并延续低位走势。

  分国别来看,上半年,自主品牌以接近80万辆的数量夺取召回规模之冠,召回品牌数同样位列首位。具体来看,上半年,共有7家自主品牌累计召回汽车798861辆,占比31.39%;其中,五菱成为“主要力量”。1月,五菱宣布召回多达609779辆汽车,成为上半年“单起召回规模冠军”,并占据自主品牌召回总份额的76.33%。此外,奇瑞、吉利、比亚迪、一汽奔腾、东风风神、九龙6家自主品牌也各自发布过召回。

  德系品牌召回规模同样超过70万辆,奥迪、奔驰、保时捷、宝马4品牌累计召回710909辆,占比27.94%,位居次席。德系品牌还呈现出“高频召回”的特点,4品牌共发布了18起召回;其中,奔驰延续了近年来“高频、大量”召回的趋势,上半年中,奔驰月月上榜,最终分9批次召回汽车230317辆,不仅召回原因“五花八门”,且涉及了大部分销售的国产、进口车型。

  此外,上半年,奥迪4批次召回465537辆,召回规模排名德系首位,占比65.48%;接下来,保时捷分3批次召回14818辆,宝马分2批次召回237辆。

  排在上半年召回规模第3名的是日系品牌,5品牌累计召回504352辆汽车,占比19.82%,丰田成为主要“推动者”。上半年,丰田共召回了482000辆汽车,占日系召回总量的95.57%;此外,日系仅再有雷克萨斯召回规模破万辆,本田、日产、马自达皆不足万辆。

  接下来,美系3品牌召回汽车276808辆,特斯拉占据其中99.64%,达到275809辆。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后的特斯拉销量势如破竹,但其召回规模更是“越级”增长,2021年,其全年召回激增至543811辆,远超销量,更是其上一年年召回规模的逾16倍;进入2022年,特斯拉的召回势头依旧迅猛,4月、5月连续两个月召回规模超过10万辆。

  特斯拉召回的激增也是新能源站上“主舞台”的表现之一。伴随新能源汽车持续翻番的高调走势,也带来了其在召回市场的水涨船高,上半年,每个月都有新能源召回案例;其中,2月,特斯拉和奔驰合计召回了36151辆电动汽车,占当月召回总量的78.36%;4月、5月,新能源依旧是召回市场的“主力”。

  此外,韩系3品牌召回了216416辆汽车,占比8.50%,也让在中国市场深陷泥潭的韩系车“雪上加霜”。作为韩系在华的销售先锋,北京现代近年来表现每况愈下,2017-2021年已经历五连降,进入2022年表现仍不见起色,1-5月,北京现代累计售出7.6万辆,同比下滑达53%。而对比来看,其在召回市场却是“大展拳脚”,上半年,现代共召回了215027辆汽车;上一年,现代同样召回了接近52万辆汽车,持续的大规模召回或也能部分解释韩系车滞销的原因。(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相关阅读:

  5月召回汽车23.77万辆,阵容“豪华”、新能源近半

(责任编辑:张懿)

查看余下全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半年召回规模创2015年以来新低,新能源站上"主舞台"

2022年07月01日 09: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郭跃   

  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共召回2544653辆,同比下降44.72%,召回规模降至2015年以来的新低。

  伴随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持续走高,其召回数量和次数也水涨船高。在上半年,每个月都有新能源召回案例;2月,特斯拉和奔驰合计召回了36151辆电动汽车,占当月召回总量的78.36%;4月、5月,新能源依旧是召回市场的“主力”。

  6月,国内10个汽车品牌累计发布12起公告,共召回乘用车232017辆,同比下降61.80%,环比降低2.40%,召回规模依旧处于低位。

  6月,乘用车召回市场呈现三大“特点”。第一,韩系陷入大规模召回,6月,现代分2批次共召回207019辆国产和进口汽车,占召回总量的89.23%,遥遥领先。第二,新能源产品召回依旧“活跃”,6月发起召回的10家品牌中,5家都涉及新能源车型,总量为19980辆。第三,6月,奥迪、捷尼赛思和阿尔法·罗密欧3品牌都因“车辆铭牌及随车相关文件上有关生产日期的信息与车辆识别代号VIN中表征车型年份的信息不一致”,而各自召回了相关进口车型,此后会否涉及更多进口汽车还待观察。

  至此,2022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数据也全部出炉,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汇总整理出“2022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榜单”。

  整体来看,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共召回2544653辆,同比下降44.72%,召回规模降至2015年以来的新低。通过趋势来看,2022年1月国内乘用车召回市场“高调”开局,超过154万辆的召回数量成为国内汽车召回制度施行以来的年度首月召回之最;但此后迅速降入低点,并延续低位走势。

  分国别来看,上半年,自主品牌以接近80万辆的数量夺取召回规模之冠,召回品牌数同样位列首位。具体来看,上半年,共有7家自主品牌累计召回汽车798861辆,占比31.39%;其中,五菱成为“主要力量”。1月,五菱宣布召回多达609779辆汽车,成为上半年“单起召回规模冠军”,并占据自主品牌召回总份额的76.33%。此外,奇瑞、吉利、比亚迪、一汽奔腾、东风风神、九龙6家自主品牌也各自发布过召回。

  德系品牌召回规模同样超过70万辆,奥迪、奔驰、保时捷、宝马4品牌累计召回710909辆,占比27.94%,位居次席。德系品牌还呈现出“高频召回”的特点,4品牌共发布了18起召回;其中,奔驰延续了近年来“高频、大量”召回的趋势,上半年中,奔驰月月上榜,最终分9批次召回汽车230317辆,不仅召回原因“五花八门”,且涉及了大部分销售的国产、进口车型。

  此外,上半年,奥迪4批次召回465537辆,召回规模排名德系首位,占比65.48%;接下来,保时捷分3批次召回14818辆,宝马分2批次召回237辆。

  排在上半年召回规模第3名的是日系品牌,5品牌累计召回504352辆汽车,占比19.82%,丰田成为主要“推动者”。上半年,丰田共召回了482000辆汽车,占日系召回总量的95.57%;此外,日系仅再有雷克萨斯召回规模破万辆,本田、日产、马自达皆不足万辆。

  接下来,美系3品牌召回汽车276808辆,特斯拉占据其中99.64%,达到275809辆。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后的特斯拉销量势如破竹,但其召回规模更是“越级”增长,2021年,其全年召回激增至543811辆,远超销量,更是其上一年年召回规模的逾16倍;进入2022年,特斯拉的召回势头依旧迅猛,4月、5月连续两个月召回规模超过10万辆。

  特斯拉召回的激增也是新能源站上“主舞台”的表现之一。伴随新能源汽车持续翻番的高调走势,也带来了其在召回市场的水涨船高,上半年,每个月都有新能源召回案例;其中,2月,特斯拉和奔驰合计召回了36151辆电动汽车,占当月召回总量的78.36%;4月、5月,新能源依旧是召回市场的“主力”。

  此外,韩系3品牌召回了216416辆汽车,占比8.50%,也让在中国市场深陷泥潭的韩系车“雪上加霜”。作为韩系在华的销售先锋,北京现代近年来表现每况愈下,2017-2021年已经历五连降,进入2022年表现仍不见起色,1-5月,北京现代累计售出7.6万辆,同比下滑达53%。而对比来看,其在召回市场却是“大展拳脚”,上半年,现代共召回了215027辆汽车;上一年,现代同样召回了接近52万辆汽车,持续的大规模召回或也能部分解释韩系车滞销的原因。(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相关阅读:

  5月召回汽车23.77万辆,阵容“豪华”、新能源近半

(责任编辑:张懿)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