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乘用车市场重回正增长,出口量、质齐升

2022-09-09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郭跃

  8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87.1万辆,同比增长28.9%,成为10年以来最高增速。新能源乘用车不畏限电限产、购置税优惠冲击,延续着单边上涨走势,零售达到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8.8%。乘用车出口市场的加速突破,成为另一大亮点,达25.2万辆,同比增长77.5%,环比增长12% 

  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呈现三大特点:乘用车生产、批发、零售量出现异常“倒挂”;新能源市场延续单边上涨走势;出口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9月8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数据,8月,国内乘用车共生产211.6万辆,虽同比增长41.9%,但出现了罕见的环比下跌走势。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历年8月乘用车生产都会明显好于7月,首先,7月大多厂家都会放高温假;同时,8月厂家也会全力生产迎接‘金九银十’。但今年8月,受高温限电影响,汽车生产遭遇挑战,如近期表现强势的长安汽车,8月产量环比出现43%下滑。”但乘联会预计,车企受特殊因素影响的减产,后续填补回来是大概率事件。 

  生产受挫继而影响了厂家的批发销量,8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09.7万辆,同比增长38.3%,环比下降1.7%。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的市场话语权愈发加强,推动了车企间格局的洗牌,8月,比亚迪、奇瑞批发量分居车企第一和第三名,吉利也排名前五,强势特征显著。 

  聚焦零售市场,此前数月生产、批发端的积累,推动乘用车终端销量依旧保持稳步抬升走势。8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87.1万辆,同比增长28.9%,成为10年以来最高增速。崔东树分析,“5月之后,供应链、物流已经显著恢复,渠道库存快速回补,有效稳定了车市增长;同时,去年同期受芯片短缺影响,车市正处于低谷,带来了低基数;再有,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政策,以及车企、经销商自发的促销活动也助力了车市的回暖。”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高温等因素仍制约了零售更强劲的突破,8月零售环比增长2.9%,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 

  分类来看,8月,自主品牌零售85万辆,同比增长41%,环比持平,零售份额为45.8%,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势不可挡的比亚迪,8月零售16.9万辆,同比增长153.5%,勇夺厂商零售冠军。豪华品牌零售25万辆,同比增长27%,环比增13%。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7万辆,同比增长18%,环比增3%;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1.1%,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为20.7%,下降1.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为8.9%,下降0.4个百分点。 

  综合1-8月,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达到1295.0万辆,同比增长0.1%,乘用车市场终于重回正增长,其中,6-8月零售量同比增加了月110.2万辆,功不可没。 

  8月,新能源乘用车不畏限电限产、购置税优惠冲击,延续着单边上涨走势,零售达到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8.8%;综合1-8月,累计零售326.2万辆,同比增长119.7%。 

 

  新能源乘用车也由此实现了渗透率的不断提升,8月零售渗透率达到28.3%,较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已高达52.8%,其销售份额则达到新能源整体的7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豪华品牌渗透率为17.4%,主流合资品牌为4.9%。 

  8月,乘用车出口市场的加速突破,成为另一大亮点。8月,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达25.2万辆,同比增长77.5%,环比增长12%。其中,自主品牌出口量达到18万辆,同比增长89%;更值得鼓舞的是,自主品牌对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出口呈现全面突破之势,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汽车领域的核心地位,更凸显出国产汽车质、量的全面提升。 

  展望9月,车市有利因素众多。首先,高温限电限产现象明显改善,厂家将开足马力生产,弥补损失;同时,第25届成都车展虽仓促暂停,但众多首发新车仍为车市带来了热度;此外,9月是开学季,也是历年私家车增量的小高潮;加之促汽车消费政策的不断助力,车市金九银十可期。(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相关阅读: 

  7月乘用车零售量增20.4%,新能源、出口持续攀升

(责任编辑:姜智文)

查看余下全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1-8月乘用车市场重回正增长,出口量、质齐升

2022年09月09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郭跃   

  8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87.1万辆,同比增长28.9%,成为10年以来最高增速。新能源乘用车不畏限电限产、购置税优惠冲击,延续着单边上涨走势,零售达到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8.8%。乘用车出口市场的加速突破,成为另一大亮点,达25.2万辆,同比增长77.5%,环比增长12% 

  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呈现三大特点:乘用车生产、批发、零售量出现异常“倒挂”;新能源市场延续单边上涨走势;出口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9月8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数据,8月,国内乘用车共生产211.6万辆,虽同比增长41.9%,但出现了罕见的环比下跌走势。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历年8月乘用车生产都会明显好于7月,首先,7月大多厂家都会放高温假;同时,8月厂家也会全力生产迎接‘金九银十’。但今年8月,受高温限电影响,汽车生产遭遇挑战,如近期表现强势的长安汽车,8月产量环比出现43%下滑。”但乘联会预计,车企受特殊因素影响的减产,后续填补回来是大概率事件。 

  生产受挫继而影响了厂家的批发销量,8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09.7万辆,同比增长38.3%,环比下降1.7%。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的市场话语权愈发加强,推动了车企间格局的洗牌,8月,比亚迪、奇瑞批发量分居车企第一和第三名,吉利也排名前五,强势特征显著。 

  聚焦零售市场,此前数月生产、批发端的积累,推动乘用车终端销量依旧保持稳步抬升走势。8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87.1万辆,同比增长28.9%,成为10年以来最高增速。崔东树分析,“5月之后,供应链、物流已经显著恢复,渠道库存快速回补,有效稳定了车市增长;同时,去年同期受芯片短缺影响,车市正处于低谷,带来了低基数;再有,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政策,以及车企、经销商自发的促销活动也助力了车市的回暖。”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高温等因素仍制约了零售更强劲的突破,8月零售环比增长2.9%,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 

  分类来看,8月,自主品牌零售85万辆,同比增长41%,环比持平,零售份额为45.8%,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势不可挡的比亚迪,8月零售16.9万辆,同比增长153.5%,勇夺厂商零售冠军。豪华品牌零售25万辆,同比增长27%,环比增13%。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7万辆,同比增长18%,环比增3%;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1.1%,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为20.7%,下降1.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为8.9%,下降0.4个百分点。 

  综合1-8月,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达到1295.0万辆,同比增长0.1%,乘用车市场终于重回正增长,其中,6-8月零售量同比增加了月110.2万辆,功不可没。 

  8月,新能源乘用车不畏限电限产、购置税优惠冲击,延续着单边上涨走势,零售达到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8.8%;综合1-8月,累计零售326.2万辆,同比增长119.7%。 

 

  新能源乘用车也由此实现了渗透率的不断提升,8月零售渗透率达到28.3%,较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已高达52.8%,其销售份额则达到新能源整体的7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豪华品牌渗透率为17.4%,主流合资品牌为4.9%。 

  8月,乘用车出口市场的加速突破,成为另一大亮点。8月,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达25.2万辆,同比增长77.5%,环比增长12%。其中,自主品牌出口量达到18万辆,同比增长89%;更值得鼓舞的是,自主品牌对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出口呈现全面突破之势,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汽车领域的核心地位,更凸显出国产汽车质、量的全面提升。 

  展望9月,车市有利因素众多。首先,高温限电限产现象明显改善,厂家将开足马力生产,弥补损失;同时,第25届成都车展虽仓促暂停,但众多首发新车仍为车市带来了热度;此外,9月是开学季,也是历年私家车增量的小高潮;加之促汽车消费政策的不断助力,车市金九银十可期。(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相关阅读: 

  7月乘用车零售量增20.4%,新能源、出口持续攀升

(责任编辑:姜智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