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瑀:碳酸锂价格有望继续下探 固态电池是终极目标

2023-04-11 10: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姜智文

  在王瑀看来,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所以售价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元。他说,“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估计还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甚至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王瑀强调,锂电池的演变从液态开始,但终极肯定是固态,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安全性。目前行业内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都不错,然而距离产业化还比较遥远。

  “碳酸锂的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以及整车厂的敏感度,现在资源并不短缺,生产难度也不大,很快会回归到正常的经营范围。”近期,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动力电池发展趋势是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固态电池在短中期内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

  固态电池是终极目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迈入700万辆台阶,同比增长90%以上,市场占有率为25.6%;保有量达到1300万辆,占比超过4%。“汽车电动化进入到实质性的商业化大规模应用阶段。”王瑀感叹道。

  然而,动力电池在技术层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王瑀表示,一方面是能量密度不够高、续航里程不够长,部分车辆有虚标趋势;另一方面,电池包体积有限,难以大幅提升续航。此外,受成本压制影响,动力电池逐渐向磷酸铁锂倾斜。

  与此同时,电池自燃等安全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王瑀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了有机电解液,否则满充电池也不会有安全隐患。电池在短路或极端情况下引起了电解液燃烧、汽化,并和正极材料发生反应,产生爆炸性气体,造成了安全隐患。”

  “锂电池的演变从液态开始,但终极肯定是固态,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安全性。”王瑀强调,目前行业内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都不错,然而距离产业化还比较遥远。

  王瑀认为,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目前海外市场是非常大的机遇。现在海外市场缺少动力电池,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可能有400-500GWh的缺口。但他也提醒,中国电池企业走出去也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法案;另一方面,受审查机制和时间节点影响,在欧洲建厂周期较长。

  据悉,孚能和戴姆勒合作的海外工厂,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投产;国内镇江工厂今年下半年投产,出货量将近10GWh。王瑀说,“我们与戴姆勒的合作进展非常顺利,目前主要供应三个地区,一是中国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二是出口欧洲;三是出口北美。目前包括奔驰EQA、EQB、EQE和EQS等车型,都可以看到孚能电池的使用。”

  碳酸锂价格有望继续下探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部分车企去年为完成业绩赔钱购买电池,导致碳酸锂价格大涨。“一年内,从5万-6万元涨了约10倍,整车厂和电动汽车厂为锂产业贡献了接近1000亿的利润,这对我们也造成很大冲击,”王瑀说,孚能三分之二依赖出口,运输周期和定价机制带来的影响很大,我们受到原材料价格和外汇波动的双重影响。

  “今年,整车厂不可能花很多钱‘赔本赚吆喝’,如果价格达不到预期,甚至会选择减产。再加上钠电池的量产,也对碳酸锂和氢氧化锂行业造成了冲击。”王瑀说,2022年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供需实际处于平衡状态,原材料短缺有很大的炒作因素。

  在王瑀看来,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所以售价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元。他说,“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估计还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甚至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孚能科技最好的杀手锏就是备案,用技术解决目前的资源瓶颈问题。王瑀指出,2018年钴价疯长,我们把钴去掉;2022年锂价疯长,就用钠来作为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原材料制约带来的影响。

  王瑀认为,国内锂资源尚未完全勘探,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大;反观碳酸钠的价格仅为2000元/吨,因此钠电池发展更适合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他说“解决锂和钴的资源制约问题后,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方向将更有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发展会更加平稳。

  据王瑀介绍,今年孚能的钠电池将进入量产阶段,计划短期内取代300公里以下的经济型车型;中期取代500公里以下的车型;未来将提供钠电池和三元相结合的方案。此外,孚能去年推出SPS路线,提供10分钟充满400公里的选项,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相关阅读:

  创维汽车今年目标4万辆 黄宏生谈造车敬畏之心

  陈黎明:自动驾驶回归商业本质,城区NOA是短期目标

(责任编辑:陈梦宇)

查看余下全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瑀:碳酸锂价格有望继续下探 固态电池是终极目标

2023年04月11日 10: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姜智文   

  在王瑀看来,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所以售价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元。他说,“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估计还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甚至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王瑀强调,锂电池的演变从液态开始,但终极肯定是固态,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安全性。目前行业内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都不错,然而距离产业化还比较遥远。

  “碳酸锂的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以及整车厂的敏感度,现在资源并不短缺,生产难度也不大,很快会回归到正常的经营范围。”近期,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动力电池发展趋势是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固态电池在短中期内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

  固态电池是终极目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迈入700万辆台阶,同比增长90%以上,市场占有率为25.6%;保有量达到1300万辆,占比超过4%。“汽车电动化进入到实质性的商业化大规模应用阶段。”王瑀感叹道。

  然而,动力电池在技术层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王瑀表示,一方面是能量密度不够高、续航里程不够长,部分车辆有虚标趋势;另一方面,电池包体积有限,难以大幅提升续航。此外,受成本压制影响,动力电池逐渐向磷酸铁锂倾斜。

  与此同时,电池自燃等安全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王瑀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了有机电解液,否则满充电池也不会有安全隐患。电池在短路或极端情况下引起了电解液燃烧、汽化,并和正极材料发生反应,产生爆炸性气体,造成了安全隐患。”

  “锂电池的演变从液态开始,但终极肯定是固态,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安全性。”王瑀强调,目前行业内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都不错,然而距离产业化还比较遥远。

  王瑀认为,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目前海外市场是非常大的机遇。现在海外市场缺少动力电池,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可能有400-500GWh的缺口。但他也提醒,中国电池企业走出去也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法案;另一方面,受审查机制和时间节点影响,在欧洲建厂周期较长。

  据悉,孚能和戴姆勒合作的海外工厂,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投产;国内镇江工厂今年下半年投产,出货量将近10GWh。王瑀说,“我们与戴姆勒的合作进展非常顺利,目前主要供应三个地区,一是中国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二是出口欧洲;三是出口北美。目前包括奔驰EQA、EQB、EQE和EQS等车型,都可以看到孚能电池的使用。”

  碳酸锂价格有望继续下探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部分车企去年为完成业绩赔钱购买电池,导致碳酸锂价格大涨。“一年内,从5万-6万元涨了约10倍,整车厂和电动汽车厂为锂产业贡献了接近1000亿的利润,这对我们也造成很大冲击,”王瑀说,孚能三分之二依赖出口,运输周期和定价机制带来的影响很大,我们受到原材料价格和外汇波动的双重影响。

  “今年,整车厂不可能花很多钱‘赔本赚吆喝’,如果价格达不到预期,甚至会选择减产。再加上钠电池的量产,也对碳酸锂和氢氧化锂行业造成了冲击。”王瑀说,2022年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供需实际处于平衡状态,原材料短缺有很大的炒作因素。

  在王瑀看来,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所以售价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元。他说,“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估计还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甚至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孚能科技最好的杀手锏就是备案,用技术解决目前的资源瓶颈问题。王瑀指出,2018年钴价疯长,我们把钴去掉;2022年锂价疯长,就用钠来作为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原材料制约带来的影响。

  王瑀认为,国内锂资源尚未完全勘探,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大;反观碳酸钠的价格仅为2000元/吨,因此钠电池发展更适合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他说“解决锂和钴的资源制约问题后,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方向将更有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发展会更加平稳。

  据王瑀介绍,今年孚能的钠电池将进入量产阶段,计划短期内取代300公里以下的经济型车型;中期取代500公里以下的车型;未来将提供钠电池和三元相结合的方案。此外,孚能去年推出SPS路线,提供10分钟充满400公里的选项,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相关阅读:

  创维汽车今年目标4万辆 黄宏生谈造车敬畏之心

  陈黎明:自动驾驶回归商业本质,城区NOA是短期目标

(责任编辑:陈梦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