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宙和小鹏,体面的“分手”

2023-08-03 08:01 来源:盖世汽车
  作为当事人,吴新宙和何小鹏确认“离职”传闻。
  8月2日下午,关于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离职的消息传出,并陆续在汽车圈内发酵。
  新势力品牌果然不按常理出牌,没有发布官方声明,而是作为当事人的双方——吴新宙和何小鹏(小鹏汽车董事长)当天晚上同步在社交平台发声,确认了离职的消息。
  而且,何小鹏透露,吴新宙会成为全球知名公司的最高等级华人高管,并继续在芯片等多个方面和小鹏汽车深度合作。这个消息似乎证实了吴新宙将加盟“英伟达出任全球副总裁”的消息。
  “含金量”颇高的回应长文
  吴新宙主要是回顾了加盟小鹏汽车五年在自动驾驶业务的研发成果。而何小鹏则是撰写了一份“含金量”颇高的长文。
  首先,何小鹏解释了吴新宙离职的原因:家庭和多方面的原因。然后,就强调吴新宙的离职,不会对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带来太大影响。原因是,吴新宙在去年下半年就提出了离职,在后面的10个多月里,他们一起确定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架构上、组织上都做了不少提前和主动的优化和迭代。
  其次,提前确定由李力耘博士接手小鹏汽车AD(自动驾驶)团队。李力耘一直就负责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核心产品XNGP,表明接替者不是“空降”,并对业务很熟悉,专业性极强 。“因为已经准备了近一年,因此我无比相信团队和业务的过渡会是丝滑流畅的”,何小鹏表示。
  然后,何小鹏表示,仍将亲自带领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和研发团队,算是送上一颗“定心丸”。小鹏汽车今年内在50个城市普及XGNP的目标没有变,并且将全力支持战略合作伙伴大众集团。
  最后,透露小鹏汽车下一步的自动驾驶业务规划。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会做出更面向AI的组织变化,将会重构小鹏汽车的智能团队,“将AD、座舱、机器大脑、EEA,还有多个创新项目整合为更强大的智能团队,并且增加智能规划和运营团队。”
  何小鹏这篇长文不仅是为感谢吴新宙在小鹏汽车五年的工作,更是为了“安抚”内部、投资者、用户和各方人士。
  吴新宙,小鹏智能驾驶业务的“灵魂人物”
  “吴新宙算是小鹏汽车NGP业务架构的牵头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可以说,小鹏汽车“智能化”强标签的由来,能坐稳中国新能源品牌智能驾驶第一梯队,吴新宙功不可没。
  吴新宙是在2019年宣布加入小鹏汽车。吴新宙也表示,五年前,越过重洋来到小鹏,“在一个对的时间来到了一个对的平台,加入了一个风起云涌、激动人心的赛道。”彼时,在中国智能化赛道,尚未有表现亮眼的新能源品牌出现。小鹏汽车刚对行泊一体智能驾驶技术展开自研,蔚来、理想的自动驾驶业务也处于起步阶段。
  吴新宙到来后,对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架构重新进行了梳理,搭建新的智驾团队,助力小鹏汽车完成了高速NGP和城市NGP落地。
  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小鹏P7,率先宣布搭载高速智能驾驶辅助功能;2020年小鹏汽车“1024科技日”,小鹏汽车展示了没搭载激光雷达方案的高速NGP工程版本;随后,VPA记忆泊车功能上车;2021年开启广州到北京的小鹏P7高速NGP实测。小鹏P7在高速NGP展现的亮眼成绩,是吴新宙带领的智驾团队成果的展现。
  有观点认为,在吴新宙的带领下,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业务领域被贴上“技术派”标签,并且确立了高阶辅助驾驶的领先地位。
  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的优势,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助推销量上涨。小鹏P7月销量一度接近万辆,也是首个达成10万辆量产的纯电新势力车型。
  最新上市的小鹏G6搭载了第二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NGP,不仅增强了高速NGP和VPA记忆泊车功能,还增加了城市NGP功能,率先实现城市路况下全程智能辅助驾驶。而且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情况下,新车还能在城市道路上实现自动跟随、自动变道、自动超车等功能。
  何小鹏曾放言,“我相信G6将会成为20万元至30万元的新能源SUV市场,最受瞩目的热销爆款之一。”销量似乎印证了何小鹏的预测,小鹏G6助力小鹏汽车7月销量重回万辆俱乐部。
  从小鹏P7到如今的小鹏G6,是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不断进化(从实现高速NGP落地到城市NGP落地)的代表,也是吴新宙自动驾驶团队能力的展现。
  “NGP是小鹏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吴新宙作为灵魂人物,离职感觉影响很大”,有业内人士认为。事情到底将向何处发展,还是需要时间验证。
  借用吴新宙的祝福,“相信小鹏坚实的团队和体系依然可以推动辅助驾驶向前,直到无人驾驶的到来。”

(责任编辑:陈梦宇)

查看余下全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吴新宙和小鹏,体面的“分手”

2023年08月03日 08:01   来源:盖世汽车   向秀芳
  作为当事人,吴新宙和何小鹏确认“离职”传闻。
  8月2日下午,关于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离职的消息传出,并陆续在汽车圈内发酵。
  新势力品牌果然不按常理出牌,没有发布官方声明,而是作为当事人的双方——吴新宙和何小鹏(小鹏汽车董事长)当天晚上同步在社交平台发声,确认了离职的消息。
  而且,何小鹏透露,吴新宙会成为全球知名公司的最高等级华人高管,并继续在芯片等多个方面和小鹏汽车深度合作。这个消息似乎证实了吴新宙将加盟“英伟达出任全球副总裁”的消息。
  “含金量”颇高的回应长文
  吴新宙主要是回顾了加盟小鹏汽车五年在自动驾驶业务的研发成果。而何小鹏则是撰写了一份“含金量”颇高的长文。
  首先,何小鹏解释了吴新宙离职的原因:家庭和多方面的原因。然后,就强调吴新宙的离职,不会对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带来太大影响。原因是,吴新宙在去年下半年就提出了离职,在后面的10个多月里,他们一起确定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架构上、组织上都做了不少提前和主动的优化和迭代。
  其次,提前确定由李力耘博士接手小鹏汽车AD(自动驾驶)团队。李力耘一直就负责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核心产品XNGP,表明接替者不是“空降”,并对业务很熟悉,专业性极强 。“因为已经准备了近一年,因此我无比相信团队和业务的过渡会是丝滑流畅的”,何小鹏表示。
  然后,何小鹏表示,仍将亲自带领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和研发团队,算是送上一颗“定心丸”。小鹏汽车今年内在50个城市普及XGNP的目标没有变,并且将全力支持战略合作伙伴大众集团。
  最后,透露小鹏汽车下一步的自动驾驶业务规划。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会做出更面向AI的组织变化,将会重构小鹏汽车的智能团队,“将AD、座舱、机器大脑、EEA,还有多个创新项目整合为更强大的智能团队,并且增加智能规划和运营团队。”
  何小鹏这篇长文不仅是为感谢吴新宙在小鹏汽车五年的工作,更是为了“安抚”内部、投资者、用户和各方人士。
  吴新宙,小鹏智能驾驶业务的“灵魂人物”
  “吴新宙算是小鹏汽车NGP业务架构的牵头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可以说,小鹏汽车“智能化”强标签的由来,能坐稳中国新能源品牌智能驾驶第一梯队,吴新宙功不可没。
  吴新宙是在2019年宣布加入小鹏汽车。吴新宙也表示,五年前,越过重洋来到小鹏,“在一个对的时间来到了一个对的平台,加入了一个风起云涌、激动人心的赛道。”彼时,在中国智能化赛道,尚未有表现亮眼的新能源品牌出现。小鹏汽车刚对行泊一体智能驾驶技术展开自研,蔚来、理想的自动驾驶业务也处于起步阶段。
  吴新宙到来后,对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架构重新进行了梳理,搭建新的智驾团队,助力小鹏汽车完成了高速NGP和城市NGP落地。
  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小鹏P7,率先宣布搭载高速智能驾驶辅助功能;2020年小鹏汽车“1024科技日”,小鹏汽车展示了没搭载激光雷达方案的高速NGP工程版本;随后,VPA记忆泊车功能上车;2021年开启广州到北京的小鹏P7高速NGP实测。小鹏P7在高速NGP展现的亮眼成绩,是吴新宙带领的智驾团队成果的展现。
  有观点认为,在吴新宙的带领下,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业务领域被贴上“技术派”标签,并且确立了高阶辅助驾驶的领先地位。
  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的优势,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助推销量上涨。小鹏P7月销量一度接近万辆,也是首个达成10万辆量产的纯电新势力车型。
  最新上市的小鹏G6搭载了第二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NGP,不仅增强了高速NGP和VPA记忆泊车功能,还增加了城市NGP功能,率先实现城市路况下全程智能辅助驾驶。而且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情况下,新车还能在城市道路上实现自动跟随、自动变道、自动超车等功能。
  何小鹏曾放言,“我相信G6将会成为20万元至30万元的新能源SUV市场,最受瞩目的热销爆款之一。”销量似乎印证了何小鹏的预测,小鹏G6助力小鹏汽车7月销量重回万辆俱乐部。
  从小鹏P7到如今的小鹏G6,是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不断进化(从实现高速NGP落地到城市NGP落地)的代表,也是吴新宙自动驾驶团队能力的展现。
  “NGP是小鹏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吴新宙作为灵魂人物,离职感觉影响很大”,有业内人士认为。事情到底将向何处发展,还是需要时间验证。
  借用吴新宙的祝福,“相信小鹏坚实的团队和体系依然可以推动辅助驾驶向前,直到无人驾驶的到来。”

(责任编辑:陈梦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