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以汽车为集中代表的制造业,全面迎来复苏和反弹。相较于全球范围内的“跌跌不休”,中国市场成为一抹亮色,成功扮演了“避风港”的角色。
中国汽车市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俗的潜力,是实体复苏和资本“点赞”背后的核心逻辑,危中有机,一定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几年的关键词。按照这些逻辑分析推断,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市场的任何举动和变化,都可能导致全球汽车行业和企业新的变革,甚至催生出新的格局;这其中,无论是对本土车企,还是合资外方,影响一定是深远的。
以本土车企为例,长城、比亚迪等表现出色的民营企业,不妨借此历史契机,考察和寻觅适合的目标;与此同时,国有车企也有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但需要谨慎决策,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若以外资企业的角度分析,强势企业或品牌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码中国市场,边缘企业或品牌正在逐步退出,合资企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期。
对这些现象和走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本系列报道中深入剖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寄望为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责任编辑:陈梦宇)
王跃跃
郭涛
黄春棉
郭跃
姜智文
张懿
陈梦宇
龚磊
马瀚明
报道组
欢迎投稿汽车行业各类文章,相关稿件请发至:car@ce.cn。
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