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溯源之一:奥迪当年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2016年12月08日 07: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宇星   

  1985年,上海(方面)提议,上海大众同时生产奥迪100。

  1986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各组装100辆奥迪100轿车,共计组装200辆;次年,上海大众组装499辆,一汽组装500辆,两家共组装奥迪100轿车999辆。

  在长春(1987年10月),哈恩博士终于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他当即提议,把奥迪从上海搬到一汽生产。从组装奥迪100起步,与一汽开始广泛的合作。

  昨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发布,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说明,第一部分 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明确:“7. 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制造: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 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

  尽管作为“征求意见稿”,但还是表明了当前政府部门的基本态度,即整车合资“50%”的股比和“两家”的限制并没有任何松动。而对当下最具现实意义的,可能就是奥迪与上汽“再合资”了。

  所谓的“奥迪与上汽‘再合资’”,已经沸沸扬扬地炒了一个多月,各方观点、各种说法大都亮相。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及时报道,并刊出十余篇原创报道的大型专题。

  现在,人们都愿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此次奥迪“再合资”事件的源头,或起因到底是怎样的?奥迪当年是怎么进入中国市场的?人们为什么会为奥迪在一汽-大众的股比“鸣不平”?而奥迪在一汽-大众百分之十的股份是怎么来的?等等。其实,这些问题早在8年前的《奥迪在华20年》一书书稿里都有答案。作为该书的发起策划者和相关章节的写作者,中国经济网记者找出该书书稿和9年前的采访笔记等,力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原汁原味的回放,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史实和真相,有助于对“奥迪与上汽‘再合资’”事件的深入了解。

  奥迪到底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这在《奥迪在华20年》的第一章第二节(第16页-17页)有非常清楚的记述:

  1985年,上海(方面)提议,上海大众同时生产奥迪100。但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奥迪公司的代表团在参观了上海大众后感到非常失望。刚刚从上海汽车厂接手的老厂房实在让奥迪人看不上眼,落后的油漆线与土法上马的组装线使奥迪人觉得不可能在这里生产作为高档车的奥迪100。而上海大众的德方人员也正被桑塔纳的生产和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搞得焦头烂额,认为上海大众的外汇额度、生产场地和人员素质都不适合再增加生产奥迪100。

  经过中德双方的反复协商,最终确定采用SKD(Semi Knock Down)(注:以半散装件方式组装汽车,半散装件是指汽车的发动机、底盘等各大部件总成基本上以半成品形式出口,进口国则就地将其组装成整车。)方式组装奥迪100。于是,在其后两年里,上海大众一共组装了600辆奥迪100供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和上海市的官员乘用。奥迪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首次踏上了它的中国之旅。

奥迪100

  奥迪100轿车为什么会胜出?

  《奥迪在华20年》的第一章第四节(第27页-34页)写到:

  在一汽与大众和奥迪接触之前,奥迪100实际上已经列入了一汽选中的引进产品名单,只是由于后来克莱斯勒发动机的交易,才放弃了它。

  1983年,第三代奥迪100投产(注:内部称为C3,意为第三代C级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款风阻系数(CW)达到0.3的量产轿车,且车结构全部采用轻量化材料制成,被评为1983年“世界车”,获得了一系列世界性大奖。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革命,改变了世界量产汽车外形设计的潮流。德国权威汽车媒体《Auto Zeitung》称:“从空气动力学特性上来看,新款奥迪100在汽车行业是绝对无与伦比的”。

  这款车型问世后被一汽盯住。当时,中国搞汽车的精英、专家都集中在一汽,其中包括第一批搞东风轿车的专家。在车型选择上“一汽也在犹豫,是奔驰还是奥迪,还是雪铁龙,或是福特、日产、道奇、克莱斯勒,”一汽一位老人回忆说,“专家和技术人员大都倾向于德国车,包括丰田在内的其他车型仍然不能完全征服我们一些专家的心”,而奥迪“最令人欣赏的,就是它车身连同门窗等都一体化的流线型”。

  1987年9月,在哈恩博士的指示下,奥迪公司的生产董事赫尔曼·施蒂毕希和大众总部的代表海因茨·鲍尔动身前往长春进行首次考察。他们回来后的汇报令人印象深刻,哈恩博士决定尽快亲自实地去长春考察。

  在长春(1987年10月),哈恩博士终于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他当即提议,把奥迪从上海搬到一汽生产。从组装奥迪100起步,与一汽开始广泛的合作。

  奥迪100轿车共组装了多少辆?

  中国经济网记者保存的当时汽车主管部门统计数据是这样的:

  1986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各组装100辆奥迪100轿车,共计组装200辆;

  1987年,上海大众组装499辆,一汽组装500辆,两家共组装奥迪100轿车999辆;

  1988年,上海大众组装1辆,一汽组装891辆,两家合计组装奥迪100轿车892辆。

  之后,国产奥迪100全部由一汽生产。到1994年,奥迪100在中国的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两万辆。

  可见,奥迪是随着奥迪100轿车来到中国的,也的确由上汽大众和一汽生产;前两年分别组装599辆和600辆,直到1987年才转向一汽生产。请注意,这里的“一汽”,是指奥迪100轿车的生产方一直都是一汽集团,而非旗下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中国经济网记者张宇星)

  相关阅读:

    【专题】奥迪,奥迪!想说爱你不容易

    奥迪“出轨”上汽 折射车企合资之忧

(责任编辑:谢源)

精彩图片

新闻溯源之一:奥迪当年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2016-12-08 07: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宇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