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陈士华表示,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时,各主管部门采取一系列畅通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另外,国家和地方推出的促消费政策,对汽车销售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中,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提前实现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20%”的目标。陈士华指出,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集中供给,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6月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已全面恢复,企业加快生产节奏弥补损失;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6月汽车批发量表现良好,终端市场也有明显起色,客户进店量回升明显。”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
7月11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在此推动下,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降幅回落至3.7%和6.6%。
纵观上半年,汽车产销总体呈现“U型”走势:前2个月开局良好,3月中下旬快速下滑,3-5月损失销量约100万辆,6月恢复明显增长。这主要是受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特别是3月中下旬以来吉林、上海等地区新冠疫情的多点散发,对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
“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时,各主管部门采取一系列畅通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陈士华表示,5月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稳汽车增长、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地方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也主要以汽车消费为主,目前汽车行业总体恢复的情况良好。
特别是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对促进汽车销售发挥了强大作用。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政策实施一个月以来,全国共减征车辆购置税71亿元,减征车辆 109.7万辆。
受此影响,6月乘用车呈现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223.9万辆和 222.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31.6%和36.9%,同比分别增长43.6%和41.2%。陈士华指出,6月,乘用车市场总体呈现“淡季不淡”特征,且4、5月因疫情影响耽误的产销量在6月也得到一定回补。
上半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43.4万辆和103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0%和3.4%。分车型来看,轿车和SUV同比小幅增长,其他品种依旧下降。中汽协方面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处于普及的后期,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依然强烈,加上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红利,为乘用车市场今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充分保障。
6月,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39.5万辆,同比增长41.9%;上半年,销量完成170.8万辆,同比下降1.2%。陈士华认为,受疫情影响,增换购节奏有所放缓,上海及周边地区终端市场不活跃,高端品牌乘用车上半年影响较大。
在此背景下,中国品牌乘用车趁势抢占市场份额。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汽车99.4万辆,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8%;上半年累计销售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市场份额为47.2%。
对此,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自去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持续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竞争力越来越高,另外在新能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也助推自主品牌抢占市场份额,未来两三年内可能都会保持这样的趋势。
谈及车市全年预期,陈士华表示,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乘用车销量预计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7%;商用车销量预计为400万辆,同比下降16%;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不过,陈士华也提醒,当前国内汽车工业运行仍存在一些困难,首先,芯片短缺将影响企业下半年生产节奏;其次,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压力较大;再次,汽车消费政策还需要持续发力;最后,商用车市场继续承压。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新能源市场表现十分亮眼。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再创历史新高,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上半年,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提前实现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20%”的目标,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达到39.8%。
陈士华表示,尽管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也受疫情的影响,但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集中供给,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其保有量已经跨过千万辆大关。根据公安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到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
“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当然也在意料之内,说明新能源不再是一个小众产品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许海东表示,首先,国家的支持,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和提供补贴等;其次,主机厂不断改进车型,竞争力提升;再次,随着新能源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得到有效建设;最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消费者的认可。(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相关阅读:
5月汽车产销降幅收窄 新能源年内累计突破200万辆
(责任编辑: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