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合资30年之一]写在合资企业诞生30周年
[合资30年之二]全社会激昂向上的1984
[合资30年之三]汽车界尴尬难堪的1984
[合资30年之四]合资大幕开启的1984
[合资30年之五]汽车合资的发起者和拍板人
与其他傲慢的跨国公司形成巨大反差:30年前,德国大众在与中国同行的接触中,一直表现得积极主动。德国大众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而且还愿意出部分投资,用合资的办法进行合作。
直到近几年,还曾不断有人问,中国最早的合资为什么选择了大众汽车?而且还成立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两家合资企业?
在一些汽车老人的记忆里,与其他傲慢的跨国公司形成巨大反差:30年前,德国大众在与中国同行的接触中,一直表现得积极主动。
如在上海轿车项目中,在跟德国大众谈判前,中方曾和美国通用、法国雷诺及雪铁龙、日本日产等一些汽车厂家接触过。但这些厂家认为,在当时条件下,中国要搞汽车工业,尤其是搞轿车工业,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积极性普遍不高。但是,中方要改造上海汽车厂,就需要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还希望生产中级轿车。许多厂家只愿意为提供小型车,或只能提供即将下马的产品。也就是说,我给你什么就是什么,您没资格跟我提条件;我也没耐心听你讲条件。
傲慢的艾柯卡令克莱斯勒错失与中国汽车合作的机会
但是,1978年11月,在参观完德国大众汽车的生产线后,当中方试探性地提出希望能够合作时,当时的大众汽车董事长施米特马上表态说:“我们正在亚洲选择合作伙伴,现正跟亚洲另一个国家进行谈判。”他又说:“如果中国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也愿意放弃跟那个国家的谈判,首先跟中国合作。”他进而表示,德国大众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而且还愿意出部分投资,用合资的办法进行合作。有汽车老人这样回忆。
作为施米特的继任者,哈恩博士执掌大众后,不断推进与中国汽车业的合资合作,还给中国政府高层留下深刻印象。
李鹏在大众汽车公司参观
据《李鹏外事日记》记载, 1984年5月15日,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在联邦德国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紧张的一天﹍﹍
“然后,坐直升机去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厂总部,董事长汉恩(哈恩)博士热情接待我们。参观了最现代化的两条数字控制汽车总装生产线,每条线日装配汽车600辆。还在该公司的试车场试坐由汉恩博士驾驶的奥迪车,时速175公里。我自己也开了新产品车‘大学生’,车重只有670公斤。
“中午,汉恩博士设宴招待。席间,汉恩博士谈到,大众与上海的合作计划第一步准备从中国返销8万台发动机,第二步要返销整车。
“下午2时,由沃尔夫斯堡坐直升机返回波恩。4时,联邦德国总统卡斯滕斯会见了我和代表团成员﹍﹍5时,会见联邦德国企业界人士,彼此进行座谈,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晚上8时,大使馆举行答谢宴会。根舍副总理等40余人出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大众董事长汉恩博士自己开汽车从400多公里外的沃尔夫斯堡赶到波恩﹍﹍”。
哈恩博士热情接待、试坐哈恩亲驾的奥迪车、自己也开了新产品车,尤其是哈恩“特别令人感动”地驾车400多公里赶来参加答谢宴会,能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吗?作者谈到:“我首次访德还促成了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厂和上海汽车厂合营生产桑塔纳汽车”。
1984年10月12日,中德合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奠基典礼
当年10月12日,李鹏出席中德合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奠基典礼,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上海市长汪道涵一起为基石培土并讲话。他说,“大众”和上海汽车厂的合营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和联邦德国人民友好的体现。
而联邦德国科尔总理也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给各国都带来了好处,对世界和平也是非常重要的贡献。祝愿上海桑塔纳轿车合营厂取得成功。
两年后,当李鹏第二次访问联邦德国时,再一次会见了哈恩博士。据该书作者记载,“1986年6月15日下午4时45分,我会见大众汽车厂董事长汉恩博士。他说原来的上海大众汽车合资公司投资4亿元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贬值,由1元换1.3马克到换0.7马克,再加上规模扩大,由2万辆到3万辆,所以投资加大到10亿元人民币。如果中方同意增加投资,那么德方同意增加相应的比例。他预测桑塔纳汽车的销路是没有问题的”。
和中国政府高层有一定的交流和沟通,既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又令合资企业避免“XX风波”一类的搅扰,这其中难道没有大众汽车和哈恩的智慧吗?大众汽车与中国同仁的合作还有什么意外吗?
18年后,上海通用成立并推出第一款轿车——别克新世纪
那么,另一个曾经为中国汽车对外合资合作而指点迷津的通用汽车又怎样呢?
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对通用汽车董事长汤姆斯-墨菲提议的回应,“1979年3月21日,由副部长饶斌同志带队,赴美与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合资经营的谈判。但意外的是,当时该公司的决策机构竟否决了董事长墨菲与中国搞合资经营的意向,使谈判未能继续进行”,李岚清回忆说。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虽是最早向我国建议‘合资经营’的,但由于当时该公司决策机构的目光短浅和官僚主义,在那次谈判失败18年以后,方才在上海实现了该公司前董事长墨菲当年最早提出在中国建立合资经营企业的设想”。
可见,30多年前,即使我们愿意“让出市场”、上赶着、送上门去与人家谈判,多数汽车公司给出的都是不屑的答案,更甭提合资合作了。那么,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