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树:用中国品牌替代自主品牌不准确

2015年04月09日 08:32   来源:青年参考·汽车周刊 崔东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重要的战略举措,而依托自主品牌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出路。近日,部分媒体紧跟形势,提出用中国品牌替代自主品牌,强化中国品牌的概念。

  我理解这是好意,为自主品牌鼓劲。目前我们分析产销数据时,一般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进口品牌三块,但由于进口品牌的销量不大,2014年占国内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5.8%,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因此我们分析国产乘用车时,一般是在中国制造的国产车市场中讨论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这样的小口径下还不如用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更为准确。

  事实上,早在2005年,中国品牌的概念就已经提出,但随后改为自主品牌,经过多年的培育,自主品牌的概念包含了更多国人的感情色彩——干自主是一种精神,是宝贵的财富。因此,我认为“在国内仍用自主品牌、走到世界市场时用中国品牌”会更好一些。

  这是因为在现有的乘用车行业特殊产业背景下,“自主品牌”包含了国人多年的感情积累,更有激情;而“中国品牌”是指由中国企业原创,产权归中资企业所有的品牌,蕴含了对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期许。目前,我国合资品牌中中方占股基本都是50%,在国家统计的口径中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如果按照新的中国品牌的概念,那么合资品牌相对应的应该叫做“外国品牌”。

  在主流统计口径中没有包含进口车的情况下,我们如果简单地在国内制造中,讨论“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如何,“外国品牌”市场份额如何,是不完整也不准确的。但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是合资股比放开,外国品牌的独立化是必然的趋势,届时,进口车将并入总统计口径中。我估计10年后,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的真正交锋也就开始了。

  事实上,去年我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仅为26%,在市场上的地位还相对弱小。相对于家电企业的国内自主车企主导地位,自主品牌乘用车地位偏低,尚难代表中国乘用车品牌市场的主流,因此称为自主品牌能较好体现我们内资企业自主崛起的精神和现状。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目前仍存在企业主体以国企为主、体制僵化、门槛过高等问题,大国企占据过多资源导致竞争不充分,民企发展艰难等问题。这也导致行业内的虚荣和浮华现象较突出,喜欢更强势的“中国品牌”概念,喜欢要政策、要资源,缺乏自主努力的精神。

  从2005年自主品牌的概念形成后,很多自主车企成为暂时的领军企业,比如2005年的天津一汽、2006年的奇瑞、随后的比亚迪、长城和长安等,都有一段辉煌的表现。因此,哪个品牌能代表自主品牌暂时还不好说,目前车市的潮流是SUV化,长城、长安等企业抓住了机会,去年市场表现很好。未来如果出现新的消费潮流,这几个企业能否把握机会继续领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毕竟目前汽车行业面临着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等技术的突破,其他自主车企也有很大的机会。

  自主品牌走出海外并真正强大起来,这是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重要标志。而在国际市场上,每个中国车企都代表着中国品牌。只是,这些年我国车企出口表现较差,卡车出口多年没有突破,目前仍徘徊在低水平状态;乘用车出口也是投机性成分比较多,主要面向亚非拉等低端市场,远没有实现中国品牌的海外认可。要想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和利润最大化,中国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自主品牌对内要体现自强创新精神,走向世界则代表中国品牌的形象。叫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自主品牌中能不能成长出几个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

    参考阅读:中经网对话徐秉金:"中国品牌"是无稽之谈

              回应"品牌"之争 魏建军:"本土品牌"更中性

(责任编辑:杨昕艳)

精彩图片

崔东树:用中国品牌替代自主品牌不准确

2015-04-09 08:32 来源:青年参考·汽车周刊 崔东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