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地”落子 西南基地成异地建厂范本

2018年11月05日 07: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一个合资企业典范是怎样炼成的

——一汽-大众五大基地巡礼

“处女地”落子 西南基地成异地建厂范本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的松辽平原腹地上,有着“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或许还是一片银装素裹;3千公里外的佛山,早已沐浴在亚热带温暖的季风中,积极扮演着“珠三角”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当第一缕阳光略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的青岛,向西2千公里外的 “天府之国”—成都,同样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和充实;而“京津冀”协同大发展的重要“主角”—天津,用它的传统和热情,拥抱四方来客,不断焕发着崭新的活力。

  五个城市,五个地理坐标,因为一个企业,有了牵引和互联;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因为一汽-大众的“落子”布局,谱写了汽车合资企业新的篇章。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新时代元年”之际,通过“一汽-大众五大基地巡礼”,深度剖析一汽-大众是如何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整个行业发展、上下游体系成长,以及所在地区经济提升、促进就业等发挥其行业“排头兵”的引领作用。

  一系列的难题并未动摇一汽-大众在成都开疆辟土的决心。在成都招不到人,一汽-大众直接从长春基地抽调精兵强将。当时从长春精选了四个二级经理和八个部门主管,代号“四梁八柱”,将长春基地的管理体系完整地移植到西南基地来。

  如今,西南基地为一汽-大众带来每年生产60万辆的能力。截至今年7月底,一汽-大众西南基地累计贡献了360万辆产量,占比一汽-大众整体产量的三分之一;累计产值超3000亿元,上缴税收350亿元,拉动上下游产业链近10万人的就业。

一汽-大众西南基地

  十年前(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一场冲击全球经济的“金融海啸”随之而来。为了抵御金融危机,中国率先于2008年11月9日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复苏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帮助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十年来,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这一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汽车行业也感受到了“寒冬”的凛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19家重点汽车企业利润负增长,82%的国内汽车企业没有完成年初目标计划,40%的国内汽车企业没有完成目标计划的70%。为了拉动汽车消费,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被称作救市“国五条”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随后几年,国内汽车市场便迎来井喷式发展。

  动荡的世界经济和起伏的国内车市,并未干扰一汽-大众这只“东北虎”跨越中国东北与西南对角线,从长春迈向成都布局建厂的计划。

一汽-大众西南基地总装车间

  落子成都 困难重重

  2007年,为了大力开拓西部这个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一汽-大众开始筹备在成都建立战略生产基地。到2009年5月8日,一汽-大众西南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事实上,早在2003年,背负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汽集团,就以“成都一汽”的名义拿下这一项目。但是,一汽-大众的外方合作伙伴却在新工厂投资上踌躇不前。

  究其原因,2003年,一汽-大众刚投资123亿元人民币建设长春二厂,就赶上国内汽车市场“由井喷到低迷”的行情;到2004年12月,设计年产能约33万辆,最高年产能约40万辆的一汽-大众二厂投产后,受困于市场增长缓慢、首款车型(开迪)开局不利等原因,迟迟不能发挥产能,这就很难说服外方合作伙伴到数千公里之外的西部建厂。

  而一汽集团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前“出手”替一汽-大众拿下西南基地,这就为后来的一汽-大众赢得时间和空间。数据显示,2010年,一汽-大众的年产销高达90万辆,而其长春基地的整体产能为66万辆,尽管已经处于超高负荷运转状态,但仍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一汽-大众西南基地焊装车间

  国内车市的勃兴让一汽-大众的产能危机凸显出来,也调动了外方合作伙伴对于西南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因此,一汽-大众“举全公司之力,支持建设西南基地”,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修俊一回忆道。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让“高标准、高要求”的一汽-大众面临重重困难。“首先,从一汽大众内部来讲,没有异地建厂的经验,这对我们在政策理解、人员准备和与当地政府沟通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修俊一坦言。

  更为严重残酷的是,彼时成都市甚至四川省的汽车制造工业,堪称汽车行业的“处女地”;虽然已经有丰田等跨国企业来投资建厂,但整体却处于“散乱差”的局面,尤其是在专业汽车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无论技术工程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很匮乏;就连基本的汽车生产工和维修工也都缺”,修俊一打趣道,“当时有个有趣说法:我们招聘工程师的广告打出去了,可能10天后都没人报名;可如果换成一个招聘厨师的广告,一上午就能在工厂门口排起长龙”。

  另外,“汽车上下游供应体系和物流体系几乎是空白”,修俊一直言,“汽车工业讲究大批量、大规模,对上下游供应商和物流有着很高的要求。没有配套的机床、没有零部件供应,怎么实现大批量生产?没有物流,生产出来的整车运不出去,怎么卖”?

一汽-大众西南基地冲压车间

  “四梁八柱” 开疆辟土

  一系列的难题并未动摇一汽-大众在成都开疆辟土的决心。“既然已经做这个战略了,那就得克服任何困难”,修俊一坚定地说,“面临着哪些困难,就去解决哪些困难”。

  在成都招不到人,一汽-大众直接从长春基地抽调精兵强将。据透露,一汽-大众当时从长春工厂精选了四个二级经理和八个部门主管支援西南基地建设,他们在一汽-大众内部有个响亮的代号——“四梁八柱”。“四梁八柱”的建制可以确保将一汽-大众长春基地的管理体系完整地移植到西南基地来。

  管理体系搭建起来后,西南基地还需要成熟的一线工人确保生产线流畅地运转起来。为此,一汽-大众既鼓励长春基地的管理骨干和技术工人南下成都,同时还紧锣密鼓地为西南基地培训新员工。

  面对供应商体系的短板,一汽-大众号召自己的供应商同步建厂。在一汽-大众的动员下,第一批64家供应商跟过来“安营扎寨”;而物流则得益于一汽集团的支持,“一汽物流是集团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跟着一汽-大众将物流体系移到成都”,修俊一说道。

  显然,正是基于对一汽-大众的信任,西南基地的供应体系和物流体系得以迅速成型;也是出于对“四梁八柱”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的信心,一汽-大众决心要在祖国大西南开创一番事业。但对于彼时身为西南基地生产管理部部长的修俊一来说,“那时候都不敢谈事业,到底能不能成事业,我也不知道”。

  不过,“既然我们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就要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修俊一坦言,“当时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努力干好,因为我们不努力、没把工作干好,就对不起公司和领导的信任,也对不起我们的家人和孩子”;“当时在家庭上只能牺牲”。

一汽-大众西南基地涂装车间

  虎啸西南 联动布局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11年10月13日,一汽-大众西南基地(一期、二期)建成投产;在此之前,2011年7月16日,一汽-大众西南基地还启动了三期工程和EA211发动机项目;到如今,西南基地为一汽-大众带来每年生产60万辆的能力,助力一汽-大众在产能上实现突破;也让“东北虎”突破地域限制,斜刺里冲杀到大西南施展虎威。有数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一汽-大众西南基地累计贡献了360万辆产量,占比一汽-大众整体产量的三分之一。

  另外,西南基地还带动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在西部地区的发展,为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数据显示,一汽-大众西南基地累计产值超3000亿元,上缴税收350亿元,拉动上下游产业链近10万人的就业。而在一汽-大众的带动下,吉利、沃尔沃、大运、神龙等汽车企业也陆续到成都投资建厂。

  对于一汽-大众而言,西南基地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一汽-大众积累了包括执行能力、研发水平、质量保证、物流体系以及供应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积累不仅使一汽-大众的整个体系能力不断夯实、加强,也让一汽-大众有信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动布局。2011年2月,一汽-大众华南基地破土动工;2014年11月,华东基地正式开工;2016年5月,华北基地开工。西南基地的建设模式,成功地复制到其他基地建设上。

  在给其他生产基地输出成熟“范本”的同时,西南基地也在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升级。继2016年推出新款捷达后,西南基地还将在今年年底带来全新换代速腾;另外,一汽-大众的第三品牌产品也将落户西南基地,届时将推出2款纯电动SUV车型。“厂区的变化可能不大,但是随着产品的增加,技术的升级换代一点都没耽误”,修俊一说。

  相关阅读: 

  【综述】看一汽-大众缘何成长为行业标杆(上) 

  【综述】看一汽-大众缘何成长为行业标杆(下) 

  振兴东北,带动集群 一汽-大众长春基地发挥火车头作用

(责任编辑:张羽)

精彩图片

“处女地”落子 西南基地成异地建厂范本

2018-11-05 07: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