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国信看来,雷诺品牌退出东风雷诺,还在于其全球业绩的持续恶化、新任管理层带来的战略变化,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积弱。而7年间仅仅导入4款车型,又无疑是雷诺在华发展困境的症结之一,“雷诺没有认真对待中国市场,也就逐渐淡出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范文清说道。
赵云表示,“基于疫情之下对全球市场的长期影响,很难说转型商用车和新能源前景有大的改观。”杨小林则直言,”雷诺的市场前景依旧不明朗,中长期看,依旧不排除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可能。”
对于“接盘侠”东风而言,王国信认为,“比较棘手,在东风手里,现在东风悦达起亚、神龙公司(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杨小林建议东风,盘活现有合资公司的产能,比如可以考虑让经营更成功的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接盘相关资产。
七年的羁绊,终究没能长相厮守……4月14日,东风雷诺正式宣布“分手”,雷诺品牌退出东风雷诺相关业务活动,转而将在华重心放在轻型商用车和电动汽车领域。东风集团则拟对东风雷诺实施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报》汽车版主编 王国信
“东风雷诺的解散是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决定了的,这一点在法国媒体的报道中已经得到了证实。”《经济观察报》汽车版主编王国信表示,“去年雷诺就提出了超过20亿欧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在其看来,雷诺此举,还在于全球业绩的持续恶化、新任管理层带来的战略变化,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积弱。
在中国市场,东风雷诺自2018年开始就呈现出销量下滑趋势。2019年,其在华销量更是不足2万辆,亏损超过15亿元。今年一季度,东风雷诺仅生产了14辆汽车,售出633辆,同比降幅高达89%。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副主编 范文清
东风雷诺牵手于2013年,但直至2016年,国产科雷嘉、科雷傲才正式上市……“近7年来,这家合资公司在售车型仅有4款,这样的新车导入速度,与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完全不匹配的。”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副主编范文清说道,“雷诺没有认真对待中国市场,也就逐渐淡出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
对此,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小林认为,中国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进入者很难再有机会,“亏本的合资生意谁都不想做”,“大家都‘断舍离’能有效止损,总比投入越大亏损越多好。”
《华夏时报》编委、汽车周刊主编 赵云
那么,从东风雷诺抽身离开的雷诺品牌,未来在华前景又将如何?在《华夏时报》编委、汽车周刊主编赵云看来,“基于疫情之下对全球市场的长期影响,很难说转型商用车和新能源前景有大的改观。”杨小林则直言,”雷诺的市场前景依旧不明朗,中长期看,依旧不排除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可能。”
“轻型商用车和新能源车在中国车市所占比例较小,都不是主流板块。”“虽然两个市场未来具有发展潜力,但玩家也不少,雷诺能否取得优势很难说。”范文清认为,“雷诺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所以雷诺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它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雷诺品牌甩掉东风雷诺,将“烫手山芋”塞到了东风手中,相比长安PSA(标致雪铁龙)被双方完全抛弃,东风雷诺却被“亲妈”接盘。然而,这对东风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比较棘手,在东风手里,现在东风悦达起亚、神龙公司(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王国信说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副主编郭涛表示,“坐拥8个合资、5个自主,东风旗下合计有13个品牌。然而,除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两个日系合资品牌能够给予其支撑外,其余品牌多表现疲软。弱弱联合之下,不仅难以形成合力,更将耗费东风大量的管理成本。如今,再将东风雷诺收入囊中,恐怕也只是增加负担。”
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 杨小林
对此,王国信建议东风将接盘后的东风雷诺与高端品牌H事业部结合,共同打造新品牌;杨小林则建议东风盘活现有合资公司的产能,比如可以考虑让经营更成功的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接盘相关资产。
近年来,在合资企业之中,外方撤盘的消息接连不断,从长安铃木到长安PSA,再到如今的东风雷诺,进进出出的身影共同组成了汽车行业洗牌的全景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直是大自然的法则,同样也是市场的基本规律。
总体来看,“此前撤出中国市场的品牌销量普遍不佳,受中国市场欢迎的拳头产品不多。另外,外方普遍对中国市场和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与中方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并不亲近。”赵云分析道。
郭涛认为,“从历史来看,只有那些沉下心、俯下身,真诚携手中方合作伙伴,持续在华投入、深耕中国市场的品牌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如今,中国政府更进一步对外开放,从政策层面来看,对于这些跨国汽车品牌而言,无疑迎来发展的最佳历史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还要看各自态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副主编 郭涛
在多位主编看来,要想避免品牌边缘化,不至于成为下一个出局者,企业首先要做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否则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很难维持现状,更不用说改善经营;其次要尊重市场,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节奏,认真对待。
风雨兼程,静待花开,最终结果如何一定取决于企业自身努力耕耘的程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梦宇)
相关阅读:
财经类汽车主编谈:促发展除限制 政策对接市场真正需求
财经类汽车主编谈:稳军心、强信心,汽车业齐心战"疫"
财经类汽车主编谈:不是"因为爱情" 车企"牵手"押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