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由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2025-04-09 10:40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车市由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政策红利+车企发力催生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

近期,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陆续公布了3月份的销量数据,市场整体呈现回暖态势。羊城晚报记者统计了多家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数据后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中,零跑、小鹏、极狐、阿维塔等品牌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4.7%、267.9%、500.5%、108.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3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回暖,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在持续的政策红利、快速迭代的产品升级和多元化的促销创新共同作用下,消费者购车意愿显著提升。随着“五一”假期前的购车需求释放,4月汽车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而车企间的竞争也将从价格博弈转向技术、服务和生态的全面较量。

  零跑理想小鹏齐齐领跑

  具体而言,零跑汽车3月交付量达37095辆,首次成为新势力销冠,同比增长155%,创历史新高。1—3月累计交付87552辆,同比激增162.05%,旗舰车型C16交付量突破5.5万辆。据悉,其爆发式增长得益于技术下沉策略,B10车型将激光雷达智驾技术下探至12万元级市场,预售48小时订单突破3万辆,70%用户选择智驾版本,预计4月10日上市后市场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理想汽车3月交付36674辆,位居第二,同比增长26.5%,一季度累计交付92864辆,但距离全年70万辆目标仍需努力。小鹏汽车3月交付33205辆,位列第三,同比增长268%,连续5个月交付超3万辆,一季度累计交付94008辆,同比增长331%,超额完成季度目标。爆款车型MONA M03持续热销,连续4个月交付超1.5万辆,上市7个月即达成10万辆下线。新上市的2025款G6和G9凭借5C超充AI电池和图灵AI智驾技术,上市7分钟大定超5000辆,上市即获市场热捧。

  小米汽车作为新入局者表现亮眼,首款车型SU7交付量突破29000辆,产能利用率超350%,全年目标上调至35万辆,展现出冲击月销3万辆的潜力。深蓝汽车全系交付24371辆,同比、环比分别增长86.7%和30%,但产品线单薄问题需解决。极氪品牌交付15422辆,距离年销量目标尚有差距;领克品牌交付25293辆,新车型领克900预售数据亮眼。

  3月份,蔚来主品牌交付10219辆,子品牌乐道交付4820辆,因销量不及预期,乐道总裁艾铁成宣布离职,品牌发展面临变数。此外,极狐交付13018辆、腾势交付12620辆、阿维塔交付10475辆、岚图交付10012辆、智己交付5029辆。截至发稿,鸿蒙智行尚未披露交付数据,只发了问界M9连续3个月中国纯电车型保值率第一。

  总体来看,3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零跑、小鹏等品牌凭技术创新快速增长,新入局者小米汽车表现突出,传统车企新势力分化,部分品牌待突破规模瓶颈。二季度新车上市与政策利好或引市场变局,部分品牌虽增长但规模效应未显。

  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今年3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全面回暖,政策支持与车企推新形成合力。国家层面,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续至2026年,商务部联合多部门推出最高1.5万元的以旧换新补贴;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城配套激励政策,如深圳对30万元以下新能源车提供5000元消费券,上海放宽插混车型绿牌限制。

  车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加配不加价”、延长质保等策略拉动需求。例如,小鹏推出“0首付+3年免息”,特斯拉赠送1年免费超充服务。同时,新车密集上市覆盖10万—55万元价格区间:零跑B10以12万元级价格配备激光雷达;小鹏G6全系标配5C超充;问界M9增程版和比亚迪海狮07EV搭载城市NOA高阶智驾系统。

  多家车企推行“一口价”策略: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直降2万元至24.99万元;极氪001起售价降至26.9万元;长安深蓝SL03包牌价12.99万元。蔚来ET5 2025款标配激光雷达维持原价,理想L7新增后排冰箱不涨价,凸显“增配不涨价”趋势。

  行业分析师张明远指出,3月的市场回暖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但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库存控制与智能化配置的实用性。张明远表示:“未来竞争将集中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建立完整生态体系的车企将更具优势。”

  张明远认为,随着二季度新车密集上市(如阿维塔06、蔚来9款新车)及“五一”购车需求释放,4月市场有望延续增长。然而,零跑、小鹏等头部品牌需巩固技术优势,小米、深蓝等新势力需突破产能瓶颈,传统车企则需加速差异化布局,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

(责任编辑:张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懿)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车市由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2025年04月09日 10:4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潘亮

原标题:车市由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政策红利+车企发力催生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

近期,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陆续公布了3月份的销量数据,市场整体呈现回暖态势。羊城晚报记者统计了多家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数据后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中,零跑、小鹏、极狐、阿维塔等品牌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4.7%、267.9%、500.5%、108.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3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回暖,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在持续的政策红利、快速迭代的产品升级和多元化的促销创新共同作用下,消费者购车意愿显著提升。随着“五一”假期前的购车需求释放,4月汽车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而车企间的竞争也将从价格博弈转向技术、服务和生态的全面较量。

  零跑理想小鹏齐齐领跑

  具体而言,零跑汽车3月交付量达37095辆,首次成为新势力销冠,同比增长155%,创历史新高。1—3月累计交付87552辆,同比激增162.05%,旗舰车型C16交付量突破5.5万辆。据悉,其爆发式增长得益于技术下沉策略,B10车型将激光雷达智驾技术下探至12万元级市场,预售48小时订单突破3万辆,70%用户选择智驾版本,预计4月10日上市后市场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理想汽车3月交付36674辆,位居第二,同比增长26.5%,一季度累计交付92864辆,但距离全年70万辆目标仍需努力。小鹏汽车3月交付33205辆,位列第三,同比增长268%,连续5个月交付超3万辆,一季度累计交付94008辆,同比增长331%,超额完成季度目标。爆款车型MONA M03持续热销,连续4个月交付超1.5万辆,上市7个月即达成10万辆下线。新上市的2025款G6和G9凭借5C超充AI电池和图灵AI智驾技术,上市7分钟大定超5000辆,上市即获市场热捧。

  小米汽车作为新入局者表现亮眼,首款车型SU7交付量突破29000辆,产能利用率超350%,全年目标上调至35万辆,展现出冲击月销3万辆的潜力。深蓝汽车全系交付24371辆,同比、环比分别增长86.7%和30%,但产品线单薄问题需解决。极氪品牌交付15422辆,距离年销量目标尚有差距;领克品牌交付25293辆,新车型领克900预售数据亮眼。

  3月份,蔚来主品牌交付10219辆,子品牌乐道交付4820辆,因销量不及预期,乐道总裁艾铁成宣布离职,品牌发展面临变数。此外,极狐交付13018辆、腾势交付12620辆、阿维塔交付10475辆、岚图交付10012辆、智己交付5029辆。截至发稿,鸿蒙智行尚未披露交付数据,只发了问界M9连续3个月中国纯电车型保值率第一。

  总体来看,3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零跑、小鹏等品牌凭技术创新快速增长,新入局者小米汽车表现突出,传统车企新势力分化,部分品牌待突破规模瓶颈。二季度新车上市与政策利好或引市场变局,部分品牌虽增长但规模效应未显。

  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今年3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全面回暖,政策支持与车企推新形成合力。国家层面,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续至2026年,商务部联合多部门推出最高1.5万元的以旧换新补贴;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城配套激励政策,如深圳对30万元以下新能源车提供5000元消费券,上海放宽插混车型绿牌限制。

  车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加配不加价”、延长质保等策略拉动需求。例如,小鹏推出“0首付+3年免息”,特斯拉赠送1年免费超充服务。同时,新车密集上市覆盖10万—55万元价格区间:零跑B10以12万元级价格配备激光雷达;小鹏G6全系标配5C超充;问界M9增程版和比亚迪海狮07EV搭载城市NOA高阶智驾系统。

  多家车企推行“一口价”策略: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直降2万元至24.99万元;极氪001起售价降至26.9万元;长安深蓝SL03包牌价12.99万元。蔚来ET5 2025款标配激光雷达维持原价,理想L7新增后排冰箱不涨价,凸显“增配不涨价”趋势。

  行业分析师张明远指出,3月的市场回暖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但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库存控制与智能化配置的实用性。张明远表示:“未来竞争将集中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建立完整生态体系的车企将更具优势。”

  张明远认为,随着二季度新车密集上市(如阿维塔06、蔚来9款新车)及“五一”购车需求释放,4月市场有望延续增长。然而,零跑、小鹏等头部品牌需巩固技术优势,小米、深蓝等新势力需突破产能瓶颈,传统车企则需加速差异化布局,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

(责任编辑:张懿)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