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2025-04-11 09:54 来源:证券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懿)

氢能或将重构能源版图

2025年04月11日 09:54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龚梦泽

2025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正式施行。《能源法》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氢能的能源地位。

在此背景下,氢能产业正在我国加速发展。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等主要技术不断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行,产业规模和应用场景日益壮大。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被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25年,期望氢能产业建立起成熟的政策环境,能够显著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到2030年,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要更加完备,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推动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到2035年,氢能产业将形成一个高度成熟的体系,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氢能应用生态系统。

然而,热望背后,行业仍面临“叫好难叫座”的尴尬:氢价高企、基础设施薄弱、商业模式尚未闭环……但转折点正在逼近,随着业内关于“2028年氢能有望重构能源版图”的声音渐隆,这一预判的背后,不仅是技术与成本的突破,更是一场横跨化工、冶金、储能与交通的产业革命。

那么,如何构建这一前景广阔的清洁能源体系?产业化进程面临哪些隘口?下一步该如何有效降低制、运、储成本?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探寻氢能产业发展状况。

自主产业链渐趋完善

穿梭于北京街头巷尾的冷链配送车,奔波于天津港码头的重卡运货车、河北保定“氢”装上阵的氢能物流车……京津冀三地,都闪现着氢能车辆忙碌的身影。

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驾驶员王师傅先用静电夹夹住车身释放静电,再操作控制面板并用加氢枪加注——这个过程和加油相似。位于该示范区西南角的海珀尔加氢站,占地7000余平方米,日加氢量可达4.8吨,能同时满足500辆到600辆车辆的用氢需求。

据记者了解,占地约20公顷的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汇聚了200多家企业,园里有北京清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驰科技”)这样的潜力企业,也聚集了国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落地发展,成为了北京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应用的“样板间”。

据清驰科技CEO张晶介绍,公司生产的质子交换膜厚度仅为12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但这看似单薄的膜片,实则是氢气进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犹如氢燃料电池的“芯片”。

如今,清驰科技高精度万级洁净生产线,可年产15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正是这一张张薄如蝉翼的质子交换膜,支撑起了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光转到河北保定,走进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势能源”)的生产车间,一排排机械手臂精准地进行着零部件的抓取与组装,一层膜电极、一层双极板,在定位杆的“引导”下交替叠放,最终层层堆叠的膜电极与双极板,就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部件——电堆。

在电堆膜电极产线上,一台台精密的涂布设备将催化剂均匀地涂覆在质子交换膜上,旁边的检测设备实时监测着涂布的厚度与均匀度,一旦发现微小的偏差,便会自动调整参数。工作人员身着无尘服,在设备间穿梭观察——这里生产的电堆膜电极,如同氢燃料电池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燃料电池的效率与寿命。

车间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电堆与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水泵以及直流转换器共同构成了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往国内企业做系统时,关键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不仅技术上被“卡脖子”,价格还非常昂贵。为解决关键痛点问题,国内氢能企业纷纷走上全自研道路。

“拆解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最贵,电堆中膜电极最贵,膜电极中催化剂最贵。据此我们从催化剂端做起,将成本最高且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未势能源董事长张天羽看来,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不仅整体效率高,质量匹配好,更是控制成本的最佳路径。此外,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建立起完备且自主的氢能产业链。因此,产业爆发的最佳土壤就在中国,这将给中国氢能企业带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脱碳与储能领衔

从全球氢能发展现状看,作为兼具能源和原料双重属性的能源品种,氢能以其零排放、高能量密度和储能特性,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发展氢能尤其是“绿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工业减碳方面的关键作用愈发受到重视。

氢能的“绿化”程度取决于制取方式。相比于煤、天然气制取的“灰氢”和工业副产氢等“蓝氢”,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取的“绿氢”更清洁,但获取成本也更高,电力成本就约占到制氢总成本的70%。

“目前看来,绿色化工对氢的经济容忍度是在13元/公斤以内。在此价位区间,绿氨、绿醇等产品便可与传统工艺平价竞争。”张天羽告诉记者,这一临界点的加速到来,与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价格飙升密不可分。

张天羽表示,全国碳价已从2021年的60元/吨跃升至2024年的92元/吨。“结合目前欧洲接近100欧元/吨的高昂碳价,‘十五五’期间(2026年至2030年)国内将有巨量的增长空间,届时‘绿氢’溢价空间将彻底打开。”

如果说化工是氢能环保提效的试验田,那么钢铁行业就是检验其工业价值的试金石。鉴于全球7%的碳排放源自钢铁生产,氢冶金被视为唯一可能大规模替代焦炭的减碳、脱碳的路径。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清洁低碳氢将成为钢铁、化工等行业重要零碳原料,年消费量分别达到174万吨和376万吨,届时氢能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长时储能技术代表的氢储能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业内普遍认为,当新能源发电量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超过20%,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将成为刚需。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突破35%,但新型储能4小时以上项目占比不足16%,平均时长仅2.3小时。

在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葛群看来,人们习惯性地将储能与锂电池直接画上等号,可实际上储能涵盖的范畴极为广阔。有些应用场景对储能时长的要求仅仅只有几十秒,飞轮储能无疑是最为适配的技术路径。而当储能时长延伸至4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恰恰是当下能源市场亟待填补的关键空白。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布局的吉瓦级“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正在验证更优的储能模式——风光电制氢后,可像天然气一样储存数月,并通过管道、液氢罐车跨区域调配。以1000公里输氢距离为例,管道运输成本区间可达每公斤0.27元至13元之间,相较公路运输每百公里12元至14元的成本优势显著。

“输氢管道不仅仅是输配装置,更是一个超大容量的储氢管网——通过加减压力进行储气,不仅大大减少了储能系统的造价,同时增强了调峰能力。”张天羽表示。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数据中心在建,考虑到供能和冷却的需求,其电源供应是不能切断的。以往行业采用的多是柴油机作为备用电源,但氢能储能凭借高能量密度、低损耗、低碳排,以及连接与形态的灵活性,愈发展现出“不可替代性”。

资本与技术双驱动

近年来,氢能产业不断有资本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其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可观的发展前景。

作为氢能产业“国家先锋队”,央企氢能业务布局无疑是产业的风向标之一。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在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98家央企中,涉及氢能相关业务的有45家,占比达47%。

另据国金证券研报,2024年约10个“绿氢”项目投产。其中,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正陆续推进项目招标进度。目前来看,各大央企竞逐氢能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并在短期内加速催化国内氢能存量项目进度。

央企“群雄逐鹿”的同时,氢能领域内民企抢滩市场的步点也渐频。天眼查APP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我国每年平均新增氢能相关企业500家。

在众多招投标项目中,依托于我国成熟的汽车工业体系,氢能在交通应用场景中先行一步。张天羽表示:“对于氢价容忍度最高的还是交通,氢能的商业模式大概率先诞生于交通领域。”

“氢能相较于其他车用能源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作用于交通行业,还可以延伸到更多的能源应用层面,包括飞机船舶、备用电源、固定式发电等。”张天羽表示,以氢能重卡为基础,拓展到氢燃料电池的发电机组供电,再拓展到船舶飞机等领域。他认为,2028年,氢燃料电池将重构汽车交通与储能产业的商业版图。

事实上,这场“逆袭”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的破局。氢能汽车的策略极具现实性:在氯碱厂、焦化厂等副产氢富集区建设低价加氢站,借助每公斤10元以下的氢气快速盈利;在无氢源地区与中石化合作,布局“油电气氢”综合能源站,用油电收入反哺氢能业务。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已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区悄然铺开,被探索应用于公交客运、城市配送、冷链运输、干线物流等场景。预计到2035年氢燃料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规模。

对于未来氢能市场前景,张天羽预测,2025年国内氢能产业呈现出应用场景继续拓展、技术创新加速、市场竞争加剧等特点,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2025年氢能市场将进入一个关键发展阶段,“绿氢”项目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爆发量级均有望翻倍起步。

(责任编辑: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