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车龄排放“如新”,万条数据如出一辙。近日,《焦点访谈》调查起底尾气排放检测乱象,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为牟利,不惜作弊造假,既让问题车“带病上路”,还哄骗“没病车”购买“包过”服务。
所谓的“包过”服务,大多是通过OBD作弊器等设备伪造车辆数据,并利用后台软件篡改排放参数。这套看似复杂的操作,其实已形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灰色产业链——不仅可轻易获取、网购可得,而且操作简单、技术隐蔽,只需连接设备便可“一键合格”,既无须调试,也无使用痕迹。因此,若不是数据极为异常,很难查出真伪。正如报道中提到“13000条高度一致的OBD编码”案例,若不是这家检测站连作弊都偷懒,生成了大量相同数据,不慎露出了马脚,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被发现。
再往深一层想,如果这些作弊检测机构足够“小心谨慎”,又会让多少台问题车辆“带病上路”?更令人担忧的是,眼下已有个别检测机构从“协助造假”转向“造假牟利”——通过人为设置检测障碍再推销“包过服务”。
为何车检乱象如此猖獗?反作弊技术“棋差一着”是一方面。目前的OBD系统仍存在防篡改功能不完善、数据实时上传机制缺失等问题,为作弊工具提供了可乘之机。违法成本远低于非法所得也是一方面。目前对违规机构的处罚多以取消资质为主,缺乏高额罚款或行业禁入的震慑力。此外,车检作弊器的生产、销售、使用往往横跨多个地区,若缺乏跨区域联合打击,极易形成“打地鼠”式的治理困局。
怎么破?要跳出“哪里冒头打哪里”的惯性思维,做到釜底抽薪,黑产才有可能被铲除。及时修复“技术bug”无疑是当务之急。应加速升级检测设备的防篡改能力。例如,全面推广OBD防刷写功能、污染控制装置破坏报警系统等,从源头阻断作弊可能;同时,推动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平台,利用AI算法筛查异常模式(如同一编码高频出现、复检通过率异常升高等),实现“机器替人看”。
构建全链条监管是必要之举。先要严进,比如提高检测机构资质审核标准,要求所有设备联网并接受远程监控;再是“黑出”,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主观造假的机构实施行业终身禁入;最后是“狠打”,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对黑灰产业进行全链条围剿。
全链条监管有赖于全部门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仍是关键。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意见,无疑是个积极信号。唯有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筑牢尾气监管防线,守护蓝天白云、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