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高管科普车规芯片,合资开启营销反击?

2025-07-14 15: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

奥迪高管科普车规芯片,合资开启营销反击?

2025年07月14日 15: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姜智文

“有的车企认为消费级的芯片算力更强,安全也有保障,为什么奥迪品牌不用呢?因为与车规级芯片工作环境、使用寿命和安全余量都不相同,对车规级芯片都有更高的要求。”7月11日,一汽奥迪销售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中发布视频表示,“在奥迪的造车理念中,车绝不是快消品,我们始终把保障用户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涉及乘客安全方面,我们绝不轻易采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我们绝不拿用户练手。”

视频获得了近期发布的内容大致两倍的点赞量,还被另一合资品牌高管转发到朋友圈,附言:“车企总算有敢说真话的,能不能听进去就看各位X粉了……”

某合资品牌高管朋友圈公开表达支持说真话

6月26日,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YU7正式上市,创下1小时订单突破28.9万辆的记录,但消费级芯片上车也引发了社交媒体激烈谈论。有观点认为,不涉及功能安全的部件可以使用消费级芯片;也有汽车专业人士直言,车规芯片使用场景复杂,消费芯片难以满足需求。

在此背景下,李凤刚科普消费级芯片与车规级芯片的本质区别,紧抓当下热点话题为锚点,通过对比二者的优劣势,凸显传统汽车制造商“安全第一”的造车理念。

在近几年汽车行业的舆论场上,合资车企鲜有参与争议性话题,更有车企一把手因为说了些实话被网暴的情况。但是,过于保守的传播策略已经很难吸引消费者注意,更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很难将自家产品的优势真正触达到用户。此次一汽奥迪放手一搏,选择了“芯片”这个既有科技含量又有话题性的切入点,由品牌负责人出面“科普”,可以说是合资品牌在营销领域的一次精准反击。

小米YU7消费级芯片引争议

作为市场上期待已久的热门车型,小米YU7上市3分钟订单达到20万辆,一小时订单量突破28.9万辆,证明了在营销领域的成功。在介绍YU7的座舱芯片时,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小米YU7座舱采用4nm SoC芯片,性能非常领先。”

公开信息显示,小米YU7智能座舱搭载了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是一款典型的消费级芯片,与部分小米手机同款,取代了传统车规级芯片如高通8295等。但原本低调处理的消费级芯片,与车规级纸巾盒形成鲜明反差,一时间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客观来说,小米YU7选用骁龙 8 Gen3 作为智能座舱主控芯片,在图形渲染、AI 处理等方面性能出色,能带来流畅的座舱体验,且成本低于车规级芯片。此外,该芯片迭代速度快、与安卓等操作系统兼容度高,并在手机端大规模应用,系统调优和软硬件适配相对成熟,可降低开发难度。

小米YU7选用骁龙 8 Gen3 作为智能座舱主控芯片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曾表示,小米YU7使用的骁龙8 Gen3芯片已通过一系列严格认证,并进行了大量的道路实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之前已有其他车企将消费级处理器应用于车载系统,这进一步证明了这类芯片在车载环境下的可行性。”

然而,相比车规级芯片,消费级芯片也有明显短板。据李凤刚介绍,消费级芯片以性能与成本优先,缺陷率允许≤500 DPPM,工作温度范围一般为 0℃至 70℃,设计寿命普遍为 3—5 年;反观车规级芯片需满足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缺陷率需控制在≤10 DPPM,能在-40℃至 150℃环境下工作,寿命要求至少10年以上。“车要载着用户高速行驶,一旦发生问题,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以特斯拉为例,此前推出的Model S/X搭载MCU1系统,采用了消费级英伟达Tegra 3芯片,长期使用后故障率显著升高,导致中控屏幕黑屏、卡死或功能异常。最终,特斯拉在中国和美国召回部分车型,并免费维修或更换相关部件。

如今,小米尝试消费级芯片上车,促进行业重新思考智能汽车时代芯片选择的标准。而小米YU7座舱使用消费级芯片,能否经得起市场长期检验,将取决于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小米技术保障能力。

合资品牌开启营销反击战

面对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包括造车新势力的强势崛起,合资品牌近年来在销量端落入下风。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927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68.5%;作为对比,这一数据此前长期在40%左右徘徊。

在一汽奥迪Q6L e-tron家族开启预售之际,李凤刚通过科普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的区别,重申“始终把保障用户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安全理念,打响了合资品牌在智能新能源时代在营销领域的反击战。

作为国内众多合资车企中,唯一一家豪华品牌央企,一汽奥迪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营销风向标。从最早的加长L版,到引入国产SUV、彩色车战略等等,一汽奥迪在营销领域有着深厚的功底,此次率先下场与新势力PK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掌舵者,“一汽奥迪李凤刚”成功打造出品牌IP,在视频号、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坚持就热点事件做科普,包括门把手安全、新能源汽车撞车后着火,以及副驾娱乐屏是否影响安全等,从各具特色的内容更新和互动,到店头终端的网红销售,品牌与用户的距离在不断拉近。

以一汽奥迪Q6L e-tron为例,工程师设计了副驾驶娱乐屏和主驾屏错开角度,同时采用双e-cell带隐身模式的副驾娱乐屏,在驾驶过程中主驾无法看到副驾屏幕,既满足客户需求,又不影响到驾驶员的注意力,始终把客户的安全放到首位。

正如李凤刚所言,以客户为中心是很多企业的标榜说辞,而真正体察关照客户根本需求的企业为数不多。奥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依然保持着稳扎稳打的品牌作风,用创新技术帮助客户规避开车的风险。

一汽奥迪的创新营销,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一汽奥迪6月销量突破6万辆,这也是德系豪华三强奔驰、宝马和奥迪久违的月销成绩。根据汽车之家公开数据,奔驰上一次月销6万辆是2024年3月,宝马是2024年1月,一汽奥迪是2023年12月。

这意味着,在价格战开打以来,豪华车市场受到冲击已经持续一年以上。一汽奥迪率先复苏,有望带动豪华车细分市场逐步走出价格战影响,回归正常市场竞争。

在智能新能源时代,一汽奥迪用不断提升的销量向外界证明,合资品牌正通过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多维度的营销策略调整,重新争夺市场话语权,这将是一场新势力创始人个人IP与传统汽车主机厂体系力之间的营销大战。真理越辩越明,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让消费者更加理性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产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