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7日,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召开。在全体大会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发表题为《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智能“三大件”》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逻辑与实践路径。

聚合思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志性特征
张永伟表示,聚合思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其本质是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个领域为代表的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体现为三大核心共性:一是技术同源,三者均以人工智能作为底层支撑技术;二是产业链相通,目前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的供应链重合度已超 60%;三是在应用领域呈现出融合趋势。
张永伟认为,作为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为代表的出口“新三样”的替代性力量,以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为代表的聚合智能“三大件”,正在成为拉动“出海”、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一代重要引擎。“今年,智能汽车的零部件产值规模,在全球市场有望突破一千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在500亿美金以上。到‘十五五’末,其全球产值将翻一番达到两千多亿美金,中国市场应该是接近或达到一千亿美金。”
共用产业链成为“三大件”聚合效应关键支撑
演讲中,张永伟通过详实案例揭示,共用产业链是“三大件”聚合效应的关键支撑,其核心共用环节已覆盖感知、计算、执行器件、电池、通信、材料等多个领域。
在感知领域,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核心器件成本大幅下降。激光雷达价格从2019 年的10万元降至如今的800元,线束单价从每线万余元降至4元,性能却实现成倍增长。这种成本优势可通过产业链延伸,直接带动机器人与低空经济相关器件的性价比升级。
计算领域的共性更为显著。当前L2级智能汽车需搭载300-400颗芯片,远超传统车型的5-10颗,这种需求正驱动移动终端芯片创新。而车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的芯片在信号处理、智驾操控等应用方向高度一致,底层操作系统也逐步走向通用化,视觉、语言、动作三合一的VLA模型已成为跨领域技术探索焦点。
执行器件、电池与材料领域的产业协同同样加速。汇川等企业已从单一领域供应商转型为跨领域服务商,汽车热管理系统正向机器人领域延伸;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通过合资等方式,将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技术与能量密度优势赋能低空与机器人产业;汽车领域成熟的合金与高分子轻量化材料,也在成为无人机减重的核心解决方案。
四大发展路径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针对“三大件”协同发展,张永伟提出四大实践路径。首先是尽快在制造上建立优势。借鉴电动汽车从百万辆到千万辆的发展经验,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是关键。电动汽车通过零部件成本年均10%以上的降幅,实现了市场爆发的“电动汽车时刻”。张永伟预判,机器人领域将更快迎来类似的关键节点,有望在五年内实现从百万级售价向十万级的跨越,形成技术与成本双重竞争力。
其次,要大力推动单一零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特斯拉机器人70%供应链源自汽车体系的案例已形成示范效应。同时,推广“交叉合作”模式,通过机器人、低空经济企业与汽车部件企业的技术融合、渠道共享,可将供应商验证周期从五年缩短至更短时间。
第三是国际化。当前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已进入国际化高速攀升期,不少企业未主动“出海”却接到海外订单。张永伟建议企业打破“先国内后国际”的传统模式,实现双市场同步布局,尤其在机器人等蓝海领域,可借助先发优势构建全球市场地位。
第四,推进机制创新,要从单一产业思维转向统筹聚合思维,打破产业、科技、政策、部门间的脱节状态。在基础设施层面,统筹规划空地一体设施与算力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在政策层面,加速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标准法规适配,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管理体系。
张永伟强调,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既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更是新质生产力突破的重要方向。随着共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三大件”将接替“新三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力量。(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