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锂原料企业的暴利时代结束了,锂盐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相关行业亏损较大,下游锂电池价格进一步下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9月19日举办的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表示,当前锂电产业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价格链”正处于“修复期”。

据葛红林介绍,过去十年,锂电行业经历了两轮较大的价格波动周期。第一轮是2015年—2019年,碳酸锂价格从4.2万元低点涨到18万元的高点,2019年底又回归到4.8万元,期间价格峰值是最低点的4倍多;第二轮是2020年到现在,2022年11月的价格最高涨到60万元/吨,后一度跌破6万元/吨,两轮波动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国能源转型目前进入深水期,正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葛红林指出,锂电产业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已经从产业优势迈向战略优势,不仅建成全球最完整、最具活力的产业链体系,更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引领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核心中国引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能源安全、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697.3GWh,同比增长60.4%,其中锂电原材料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期,我国碳酸锂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9%,产业保持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转型需求,我国锂电原料顶住压力,主动作为,实现资源保障、提炼创新、再生利用、国际合作四大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葛红林自豪地表示。
葛红林指出,在锂电资源方面,我国的供应体系更趋多元稳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国内锂电资源开发量达到30万吨,同比增长28%,加上再生资源,国内自主供给保障率提升至40%,打破了对外采购过高的被动局面。
原材料方面,提炼技术路径日趋多元,工艺体系持续优化升级。首创“锂辉石转型焙烧-酸化焙烧一体化工艺”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盐湖提锂攻克了高镁锂比的难题、自主开发的超滤膜、钠滤膜、等多极的膜分离法,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
再生利用方面,循环利用体系成型,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球前列。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00万吨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拆解产业,稀土、镍钴行业成熟的“湿法萃取技术”,为产业绿色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海外布局方面,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境外锂资源合作开发,通过竞标收购、资产重组、项目合作等形式,深度参与全球锂资源的开发。截至今年6月底,中资企业海外锂资源投资累计超1000亿元人民币,为构建自主可控、全球协同的供应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海外锂资源布局呈现民企挑大梁的格局。”葛红林强调,我国海外锂资源开发项目中,超9成由民营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决策机制,市场化的融资能力和国际化的商业策略,在全球锂资源的争夺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成为保障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安全的关键力量。
然而,“随着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产业结构待优化、竞争格局重塑,锂原料产业正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葛红林认为,国内资源开发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优质锂原料不足的矛盾仍未缓解,供应保障仍存在硬缺口;海外资源开发形势复杂、风险加剧,逆全球化的思维回潮,抬高了运营门槛;ESG标准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卤水提锂高耗水”问题引发了环保争议,全球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
在葛红林看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锂电原料的产业需锚定“安全、创新、绿色、协同”四大方向,以战略定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塑造产业新质生产力。
首先,锚定国家战略,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避免跟风扩产、盲目建设;其次,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规划编制,共同将“十五五”规划打造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和指南针;再次,加快健全国家锂资源储备体系,统筹开发、加工和储备全环节,构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双轮驱动模式;最后,坚持开放协同,共建全球锂电原料产业的命运共同体,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绿色纽带”。(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