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2025-09-22 14: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2025年09月22日 14: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9月16日-17日,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召开。本次大会以“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为主题,邀请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企业家共百余位嘉宾与会交流。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继出口“新三样”之后,成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在致辞中表示,光谷作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基础雄厚、生态完备;下一步光谷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全面布局、大力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加快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打造聚合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聚合智能产业链论坛:聚焦技术融合与卡点突破

9月17日的全体大会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场是聚合智能产业链论坛,以“打造高效协同聚合智能产业链”为主题,围绕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与智能汽车共性电动与智能零部件,共同交流技术趋势、要求及案例;聚焦融合发展中的卡点,共商解决新路径。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发布《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报告,并以《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三大件”》为主题作主旨报告,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可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三是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抢占全球蓝海机遇;四是不断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并在政策调整、法规突破、行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车辆国重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认为,低空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径,相比直升机,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冗余设计,能够在安全性、机动性和成本上实现突破,并借助汽车产业链的聚合优势显著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效率。他介绍,当前全球有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预计最终将收敛至少数几类主流构型;若通过虚实融合的孪生平台加快测试,未来有望将研发周期从五年以上缩短至两年,推动低空出行加快落地。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能力不仅是操作双手,也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弥补对“走”等腿部智能的忽视,应将“像人一样行动”,与大语言模型“像人一样对话”形成AI能力互补。通过标准任务验证技术能力,逐步解决手部与腿部的具身智能问题,最终面向老龄化、服务业短缺等社会需求,推动通用具身机器人落地。

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认为,智能汽车是Physical AI的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压力测试场”,既能完整展示AI原生技术能力与生态,也需应对多模态融合、多场景整合、毫秒级响应及ASIL-D认证等挑战;同时,智能座舱是智能驾驶之后,智能汽车中直面用户体验、对接互联网AI生态的高商业价值场景。

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分析,通用机器人市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类似智能驾驶6-7年前的“百花齐放”,但智能汽车的发展经验显示,经过技术迭代和产业收敛,核心技术与平台能力可逐步规模化落地。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之间存在高度共通性,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表示,低空出行万亿赛道正在加速演进,并且至少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一是以沃飞长空为代表的低空主机制造;二是低空基础设施;三是低空运营服务。他强调,电动航空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突破口,未来可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和应急救援三大场景,并有望加速推动中国低空出行产业落地。

大会同期还举行了光谷产业合伙人授牌仪式,以及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仪式。

聚合智能创新技术论坛:共议技术落地与产业化路径

下午的聚合智能创新技术论坛,以“推动聚合智能创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为主题,嘉宾围绕最新技术趋势、产业化进展、未来交通体系开展讨论,并聚焦数据冷启动、分级评价标准等产业化早期关键问题和开源等产业协同模式深入探讨。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提出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的六点方向:一是坚持以始为终、应用为本,研发需聚焦实际应用需求,避免方向偏离;二是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关键问题,而非追求广域覆盖、简单叠加技术;三是推动政产学研用与金融协同,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力量,通过跨界合作攻关;四是“干中学、学中干”,选择易落地场景先行试点;五是同步总结创新、制定标准、完善法规,避免法规标准滞后;六是强化跨学科教育与培训,解决人才“专业割裂”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教授罗建预计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或达万亿元,产业化需要依靠家用飞行器的普及才能实现市场突破。另外,他指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只是应用侧重有所不同——机器人电机重材料创新,新能源汽车电机重材料强度,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江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江波表示,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延伸。聚合智能非技术简单叠加,而是一次生态重构。江汽正通过“技术共享生态共建、场景共赢、产业链延伸优化、创新平台生态建设”四大举措,来构建能源动力、通讯组网、AI大模型、沙盒监管安全、聚合场景、标准体系六大技术焦点。

庆为航空创始人、董事长郭庆表示,航空与汽车产业两者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一定复用性,汽车的供应链与迭代优势将助力低空飞行器快速降本增效。航空严格的认证体系和高确定性要求,则推动高安全等级技术的落地。他指出,未来载人/载客飞行器的发展路径将经历AI辅助、风险管理、远程操作直至完全自主决策,逐步实现AI在航空安全关键任务中的深度应用。

聆动通用创始人兼CEO、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提出具身智能落地有两大标准:一是提升现有范式下的生产效率,如汽车总装车间机器人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向循环,替换1-2名工人;二是推动明确趋势下的生产力体系重构,如下一代汽车产线围绕通用机器人重新设计,从“人力中心”转向“机器人中心”。同时他指出多品种、小批量场景下具身作业面临“复杂场景精确物理建模难”和“未知变化应对能力弱”两大难题,以及跨场景操作牵引、未知环境迁移泛化、泛化效率提升三大挑战。

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表示,具身智能消费级产品的落地关键在于真正完成“产品交付”。唯有完成交付,才能推动技术市场化落地与迭代,进而构建“商业化-人才-技术提升-产品优化”的企业护城河;同时,其供应链90%延续汽车产业链,坚持软硬结合能更好保障产品落地能力。他指出,机器人与传统3C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交互方式的升级,智能机器人可以将人类带入自然交互时代。

京东集团智能机器人业务部商业发展负责人王竞凡表示,目前智能机器人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道路,智能具身机器人率先会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场景实现商业化的应用。伴随AGI技术的不断进展,预计会在五年内应用在C端消费者家庭场景。据多家机构预测,中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速,近四年的复合增长率或为23%,预计到2028年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元戎启行客座教授陈启峰表示,在具身智能方面,机器人通过图像、深度图、地图等多种传感器获取信息,并构建“大脑”和“小脑”系统,“小脑”负责控制层面,“大脑”负责行为规划与决策。“大脑”的核心技术之一是VLA模型,将视觉、语言和行为多模态信息整合,实现机器人和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与动作执行。同时他强调,语言理解能力在长期发展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增强机器人与车辆的可控性和交互性,还能够在复杂场景下提供高级推理能力,为未来通用化机器人和智能驾驶系统奠定技术基础。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聚合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更将进一步激活光谷智能产业发展活力,助力区域乃至全国聚合智能产业迈向协同融合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