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预计2023年乘用车零售2162万辆,增速5.2%

2023-12-22 0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2月22日讯(记者 郭跃)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昨日发布的销量预测显示,12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约可达227万辆,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9.3%。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可达94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可达94万辆,同比增长46.6%,环比增长11.8%,市场渗透率约41.4%。

  2023全年,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可达2162万辆,同比增长5.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可达775万辆,同比增长36.5%,渗透率约35.8%,较2022年提升8个百分点。

  乘联会表示,近期车市终端热度不及预期,市场内生动力略显不足,但正值岁末之际,消费意愿将持续抬升。同时,各大车企仍有冲击销量目标的动力,因此频频上线限时优惠方案,加之地方补贴政策密集出台,综合来看,市场具有一定的冲量空间。由此预判,12月乘用车零售市场将恢复正常的周期性走势特征。

  同时,全国性、地方性的推动汽车消费政策仍在陆续出台。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要“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等。地方性促消费政策同样保持较高热度,如深圳面向久摇不中群体新增了专项增量指标。

  通过乘联会调研数据来看,市场优惠方面,12月中旬,乘用车市场总体折扣率约为19.9%,折扣力度较11月进一步提升,车价下行趋势依旧,对推动车市增量较为有利。

  周度走势方面,12月,国内主要厂商第一周日均零售量达4.75万辆,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8.3%。第二周,日均零售量虽提升至6.68万辆,但同、环比均小幅增长2.0%的表现不及预期,原因是全国大范围的寒流冲击,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进店率。第三周,在终端优惠力度不断加码的推动下,市场热度有所恢复,预计日均零售量可达7.57万辆,同比增长0.6%,环比增长25.9%。展望第四周,市场仍有抬升空间,日均零售量预计可达11.43万辆。

(责任编辑:姜智文)

查看余下全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 滚动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乘联会:预计2023年乘用车零售2162万辆,增速5.2%

2023年12月22日 0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郭跃

  中国经济网12月22日讯(记者 郭跃)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昨日发布的销量预测显示,12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约可达227万辆,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9.3%。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可达94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可达94万辆,同比增长46.6%,环比增长11.8%,市场渗透率约41.4%。

  2023全年,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可达2162万辆,同比增长5.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可达775万辆,同比增长36.5%,渗透率约35.8%,较2022年提升8个百分点。

  乘联会表示,近期车市终端热度不及预期,市场内生动力略显不足,但正值岁末之际,消费意愿将持续抬升。同时,各大车企仍有冲击销量目标的动力,因此频频上线限时优惠方案,加之地方补贴政策密集出台,综合来看,市场具有一定的冲量空间。由此预判,12月乘用车零售市场将恢复正常的周期性走势特征。

  同时,全国性、地方性的推动汽车消费政策仍在陆续出台。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要“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等。地方性促消费政策同样保持较高热度,如深圳面向久摇不中群体新增了专项增量指标。

  通过乘联会调研数据来看,市场优惠方面,12月中旬,乘用车市场总体折扣率约为19.9%,折扣力度较11月进一步提升,车价下行趋势依旧,对推动车市增量较为有利。

  周度走势方面,12月,国内主要厂商第一周日均零售量达4.75万辆,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8.3%。第二周,日均零售量虽提升至6.68万辆,但同、环比均小幅增长2.0%的表现不及预期,原因是全国大范围的寒流冲击,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进店率。第三周,在终端优惠力度不断加码的推动下,市场热度有所恢复,预计日均零售量可达7.57万辆,同比增长0.6%,环比增长25.9%。展望第四周,市场仍有抬升空间,日均零售量预计可达11.43万辆。

(责任编辑:姜智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