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汽车产业盘点——企业(品牌)篇(下)

2024-01-19 06: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2023中国汽车产业盘点——企业(品牌)篇(下)

2024年01月19日 06: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张懿

  汽车产销迈上3000万辆新台阶、汽车出口问鼎全球……2023年,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堪称最“卷”的一年,却也是收获颇丰,超出预期的一年。在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推动下,在全体汽车人的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以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为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献上贺礼。

  岁末年初之际,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立足对产业的观察、行业的分析以及现场的采访、报道,盘点2023年值得铭记的事件、企业(品牌)、人物、产品、社会责任等,今日推出企业(品牌)篇(下)。

  “油电并重” 南北大众加速智电转型

  植根中国近40载,大众汽车集团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一员,中国也是大众集团至关重要的市场。作为燃油车时代的领军者,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众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在持续巩固其燃油车市场份额的同时,不断加速智电转型,以“油电并重”之势稳步向前。

  2023年,在“自主进,合资退”的大背景下,一汽-大众旗下三大品牌均实现正增长,累计完成终端销售1910205辆(含奥迪进口车),同比增长4.8%。领跑合资汽车品牌的同时,自身也迈上累计生产整车2700万辆的新台阶,总用时32年零10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一汽与大众集团、奥迪公司合作三十五周年。通过凝聚股东双方优势,一汽-大众深化共创共赢的“合资合作2.0”模式,构建了生产、研发、质保、采购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强大体系能力,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动产业向新向上。

一汽-大众全新纯电旗舰ID.7 VIZZION 企业供图

  面对智能化浪潮,一汽-大众不断加快数智化转型。截至目前,一汽-大众首轮58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全部完成,实现了产品、生产、营销等全流程的业务数字化;研发领域加强前瞻技术储备,自主完成智能车机升级,推动纯电及混动等一系列关键项目开发。此外,一汽-大众于2023年正式推出安全智享新旗舰——ID.7 VIZZION,实现一汽-大众ID.家族产品从SUV到轿车的覆盖,向市场展开新攻势。

  上汽大众方面,数据显示其2023年销量为1215003辆;ID.家族挺进新能源第一阵营,全年累计销量10.97万辆,连续6个月热销破万,在合资企业新能源板块中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夯实。

  目前,上汽大众ID.家族矩阵包括ID.3、ID.4 X以及ID.6 X。去年7月,上汽大众宣布“官降”,ID.3推出限时价格,也由此推升ID.3销量的一路走高。不过,“官降”并不是对于市场的盲目跟从。“经过我们和上汽大众一起更好地控制电池、原材料等成本,这款车的价格有所调整,达到了市场预期等多方面的最优点,提升了价格竞争力。”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指出,ID.3也用销量证明了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信赖。

  进入2024年,上汽大众加速产品布局,2024款ID.3、ID.4X已于近日上市。此外,有媒体报道称,上汽大众计划在2024年量产上市五款全新车型,包括途观 L Pro、全新帕萨特B9、新款Polo、ID.NEXT和一款紧凑型SUV。

  奔赴电动化浪潮 宝马、奔驰联手“做桩”

  2023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实现稳健增长,其中高档车市场表现更加强劲。“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增速一直高于乘用车整体,核心是‘消费者富裕了’,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消费能力较强。”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在此背景下,传统德系豪华品牌在华持续收获拥趸。官方数据显示,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共交付824932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4.2%,总销量继续领跑中国豪华车细分市场;梅赛德斯-奔驰紧随其后,以76.5万辆的销量成绩收官。

  过去的一年,宝马集团以强大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应对诸多挑战,旗下车型全面发力,继续领跑中国豪华车细分市场,尤其是电气化转型取得瞩目成果。2023年,BMW品牌纯电动车型交付接近10万辆,达到99972辆,同比增长超过138%;去年11月、12月更是连续两个月单月销量突破一万台。“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及完善的经销商服务网络,BMW纯电产品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中国客户的青睐。”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

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建筑正式封顶 企业供图

  此外,宝马还不断提升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能力,进一步夯实电动化实力。去年11月,宝马沈阳生产基地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建筑正式封顶。去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将在2026年之前在瓦克斯多夫投资超过1亿欧元,用于建设新动力电池测试中心。

  相较于宝马的“全力以赴电动化”,奔驰更注重于“油电双行”。进入2023年,奔驰陆续投放了包括EQS纯电SUV、全新EQE纯电SUV、全新AMG纯电EQE 53、S 450 e L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在内的多款全新新能源车型,以及新一代GLB SUV、全新梅赛德斯-AMG SL 63 4MATIC+、全新长轴距E级车等多款燃油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梅赛德斯-奔驰与北汽集团牵手的第20周年,20年来,奔驰在华业务已覆盖汽车全产业链。同样是在2023年,作为本土优秀人才的段建军接棒杨铭,出任北京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继续推进梅赛德斯-奔驰品牌融入中国本土文化。

  面对新能源浪潮的奔涌向前,致力电动化转型已经成为宝马、奔驰的共识。为了寻求新的市场增量,两位“老对手”瞄准新能源补能市场,联手布局充电桩领域。2023年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与宝马共同宣布,将以50∶50股比在中国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新公司的运营重点将围绕“超级充电网络”展开。

  “破旧立新” “两本”主动求变寻突破

  在合资品牌普跌的环境中,曾经憧憬“百万辆”年销目标的日系合资品牌“两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同样遭遇销量“滑铁卢”。根据本田中国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广汽本田全年终端累计销量620469辆,自2020年起连续第三年销量下滑;东风本田全年终端累计销量613712辆,同比下滑6%。

雅阁 企业供图

  不难看出,伴随着中国车市步入存量竞争新阶段,自主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让“两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两本”也正在积极推动变革,寻找新的市场突破。

  2023年,东风本田迎来20周年高光时刻。以“千万家”的喜悦为全新愿景,东风本田发布“创未来2030”全新战略,开启重构东风本田电动化品牌的序幕。围绕“变革、新生、创未来”的战略宣言,东风本田焕新“Stay Ahead科技、智趣、热爱”的品牌价值主张,构建「本家」用户品牌,发布“信赖相伴”全新服务品牌口号。深耕中国市场20载,东风本田展现出坚韧的体系能力。

  2024年,东风本田将全面开启的“电动时刻”,通过数字化驱动、电动化转型,让每一款产品都成为“家空间”的延续,为每一位“本家人”带去更多的幸福和喜悦。伴随e:NS2的首发亮相,以及灵悉L、“e:N SUV 序”等将在2024年上市,东风本田将加速迈入“纯电时代”。

  过去的一年,广汽本田同样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既达成了累计销量1000万辆的里程碑,又开启智电变革迈向“新千万时代”。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广汽本田电动化产品矩阵累计销量超11万辆。作为新能源部署的重要支点,广汽本田e:NP品牌再推新款,扩充纯电产品矩阵。全新纯电动车型e:NP2极湃2在2023广州车展首次实车亮相,并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上市。到2027年,e:NP品牌将累计推出5款纯电车型。

  产品之外,为了打造新能源生态的先进智造基石,广汽本田今年将投产全新“数智·零碳”工厂。新工厂将实现数字化智能造车,全流程绿色低碳,推动企业在2045年前、力争2040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合资陷转型困局 广汽三菱黯然退场

  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加速挤压传统燃油车市场,加之贯穿全年的“价格战”,车市进入“洗牌期”,转型较为缓慢的合资品牌逐渐落入下风。在一些汽车集团之中,本是“利润奶牛”的合资企业遭遇销量“滑铁卢”,需要自主品牌“反哺”,这也加速了“边缘化”品牌的淘汰进程。

广汽集团公告

  去年10月24日晚间,广汽集团发布公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广汽三菱重组的关联交易公告》,拟对广汽三菱、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实施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事实上,进入2023年以来,关于广汽三菱即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早有传闻,伴随着公告的到来,广汽三菱退场“尘埃落定”。

  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凭借帕杰罗、欧蓝德等明星车型在中国汽车市场也曾有过“高光时刻”,2018年巅峰时期销量曾达到14.4万辆。然而进入2019年,广汽三菱便走上了下坡路,年度销量经历“四连降”之后,2022年全年只售出新车3.36万辆。进入2023年,依赖传统燃油车型的广汽三菱更加举步维艰,受制于终端销售持续低迷其早已资不抵债。广汽集团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广汽三菱资产总额59.61亿元,负债总额59.5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9.87%。

  广汽三菱之外,加之2023年初退市的广汽讴歌以及2022年退出的广汽菲克,仅广汽集团旗下就有3家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壮士断腕”,3家合资品牌的黯然出走无不体现出合资企业面临的转型困境。进入2024年,伴随车市“淘汰赛”的进一步深入,谁会是下一个“出局者”?(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懿)

  相关阅读:

  2023中国汽车产业盘点——事件篇(上) 

  2023中国汽车产业盘点——事件篇(下) 

  2023中国汽车产业盘点——企业(品牌)篇(上)

(责任编辑:姜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