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以来,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快速落地,车市迎来一波密集利好。从中央到地方,从车企到经销商,从金融机构到行业协会,各层面不断释放利好,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发放购车补贴、开展降价促销、畅通二手车流通等,促进汽车消费。
从国家层面看,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可自主确定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汽车以旧换新等细分场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
从地方层面看,近期以来,广东、重庆、江西、浙江、福建等多地制定具体措施、出台奖补政策,推进汽车以旧换新行动,还有多地结合车展等开展促销活动,激活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众多车企、4S店和金融机构也通过降价优惠促销、提供置换补贴、贷款免息等,调动消费者购车热情。
作为大宗消费品,汽车在消费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汽车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保持在10%左右。同时,汽车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据测算,汽车全产业链增加值占GDP比例在5%以上。因此,促进汽车消费对稳定消费大盘、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总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汽车工业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换道超车”,产业链持续变强、自主品牌快速崛起,汽车出口问鼎全球第一。
如何保持发展后劲,推动行业迈向更高水平,是当前汽车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需求侧来看,由于部分需求提前释放,加之国外市场需求下滑,2月份国内汽车市场产销出现下降,3月份数据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市场预期。受此影响,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达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于不景气区间。
从供给侧来看,春节之后,各车企产销逐渐恢复正常,一系列新品和促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销量增长。但行业盈利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受产品同质化等影响,市场价格竞争依旧保持较高强度。
在此背景下,市场出现一些观望情绪,进一步抑制了汽车消费增长。如今,一季度这个车市传统的淡季已经结束,车企、经销商纷纷发力,加大产销力度。在此重要时间节点,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及时入场,多举措激活有潜力的需求,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缓解了观望情绪。
应该看到,自去年以来,中央及各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几乎保持了“不断档”的节奏,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下一步,市场的后劲需要在企业端更多发力。在生产领域,车企需要拿出更有辨识度、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品;在流通领域,疏通汽车以旧换新链条,二手车市场有待进一步发力;在后汽车市场,车企及相关平台企业应拿出更多诚意,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保障,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地消费。(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北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