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生态重构正当时

2025-07-04 19:11 来源: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

汽车金融生态重构正当时

2025年07月04日 19:11   来源:金融时报   张冰洁

“上个月26日,最后一家支持的银行也取消了‘高息高返’,现在全市场已经几乎找不到这种模式了。”

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汽车消费金融行业已悄然生变。今年6月以来,全国多地陆续叫停“高息高返”贷款购车业务,曾经“全款不卖,只能贷款”的“霸王条款”成为过去式,汽车金融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实际上,“高息高返”模式在汽车消费市场存在已久,它构建起银行、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独特的利益链条。

在“高息高返”模式中,银行为了拓展汽车消费贷款客户资源,向汽车经销商支付高额佣金,比例甚至可达客户贷款总金额的15%,经销商再凭借这笔丰厚的返佣,给予消费者购车折扣,以此降低客户的购车总价。

从一个更加直观的案例来看,今年年初,张先生利用银行的“高息高返”模式贷款用32万元购买了一辆燃油车,前两年的总利息约为2.8万元,但经销商可以返佣补贴3万多元,相当于前两年贷款“免息”。假设张先生在贷款两年后提前还款,他的实际购车成本反而比全款买车至少低1万元。

在此过程中,银行成功放了贷款、汽车经销商提高了销量、消费者还降低了购车成本。既然能够轻松实现“一举三赢”,“高息高返”为什么还要被叫停呢?

在“高息高返”业务模式下,消费者看似“薅”到了银行的“羊毛”,却很有可能跳进提前挖好的陷阱。通常情况下,“高息高返”模式往往和“长贷短还”的约定相结合,5年的贷款可以在2年“免息期”结束后提前还款。然而,如果消费者在“免息期”过后没有偿还剩余本金的能力,需要被迫承担后续高额的贷款利息,实际购车总金额将会反超全款购车金额。除了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外,这一模式还暗藏返佣机制不透明、违约条款模糊等消费陷阱。有些银行在客户办理车贷时不会如实告知提前还款的限制条件,不少客户在申请提前还款时才发现自己面临着高额的违约金。

再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高息高返”的业务模式虽然让银行实现了获客,但也“自掏腰包”贴了不少钱。“高息高返”策略的本质是银行与客户的一场“心理博弈”,博弈的关键在于选择提前还贷的客户比例。据了解,4S店购车的贷款渗透率超过了80%,“高息高返”占据了绝对主导。如多数客户选择在“免息期”结束后提前还贷,银行将面临利息收入缩水、返佣成本难回收及信用风险上升等多重压力。

其实,靠高额返佣维持运转的汽车经销模式,本质上也是一种畸形的汽车销售生态。从短期看,它为汽车销量“注水”,推动市场快速扩张;但从长远看,“无返佣不成交”的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加剧了汽车销售“价格战”,甚至还会波及二手车交易市场,影响了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有序运转。

深入剖析后不难发现,“高息高返”看似形成的“三赢”局面,实则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与隐性成本之上的“三方赌局”。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手及时叫停“高息高返”,多地银行业协会相继发布汽车消费金融业务自律公约,无论是银行业还是汽车经销商,都在进行一场反“内卷”的行业自救,推动汽车消费金融走向合规的运行轨道。

实际上,“高息高返”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停摆”,而是意味着汽车金融将告别“贴钱抢市场”的粗放模式,走向一个更加透明、理性、健康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接下来,银行需要在调整汽车金融发展策略上多动脑筋,靠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增值服务,让消费者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汽车经销商也要摆脱对金融返佣的依赖,通过差异化服务与个性化推荐,让汽车行业从“销量竞争”加速向“服务竞争”转变。

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做大做强、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市场的考验。相信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将从源头上切断恶性竞争的链条,引领汽车金融走出“内卷式”竞争,重塑行业生态,实现真正的“三方共赢”。

(责任编辑: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