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产销再创历史新高,海外市场份额持续扩张。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0年蝉联全球首位,产业规模、技术能力、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正从“政策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市场主导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跃升,既源于国家政策导向引导有力,也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深度赋能。今年年初,财政部等部门启动“百县千站万桩”工程,明确新建充电设施可用率不低于99%。各地纷纷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如上海对共享充电桩补贴30%,对换电站补贴最高达40%;北京鼓励光储充一体化、V2G等新技术试点,并对全天候运营站点给予电价补贴,政策“红利”加速终端落地。技术端同样进展显著,“充电5分钟,续航百公里”已不再是口号。国家层面出台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龙头企业推出兆瓦级快充方案,补能效率大幅提升。换电模式进入标准化阶段,电池规格统一、网络加速扩容,“换电比加油快”正逐步实现。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从量变迈向质变的关键期,也面临一些阶段性挑战。一是市场秩序待重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价比例达9.2%。部分车型未经说明缩短电池质保,损害消费者信任与品牌声誉。二是基础设施结构不均衡。车桩比虽然接近1∶1,但一线城市充电桩饱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覆盖率不足20%,老旧小区私人充电桩安装率仅约35%。三是技术迭代风险与性能瓶颈凸显。主流液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及低温性能上接近极限,续航焦虑依旧存在。加快前沿技术突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已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竞争回归技术本源,推动企业主动践行创新驱动。今年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动新能源汽车从拼价格、拼规模向拼技术、拼质量转变,相关部门将研究建立行业秩序监测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引导。未来,企业应聚焦价值竞争,摒弃价格内卷。例如,宁德时代推出“电池银行”服务,通过电池租赁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比亚迪和蔚来联合发布《充电协议互认标准》,力争年内实现全国50%的充电桩互联互通,显著提升用户充电体验;蔚来、小鹏等品牌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放城市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自动驾驶正成为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推动补能体系向县域纵深延展。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下沉,县域补能体系建设普遍存在土地权属复杂、配网容量不足、用户分布分散、设施利用率低等现实难题。“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被纳入能源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应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县域交通、能源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配套推进配电网升级,鼓励发展光储充一体化、移动充电等灵活模式,提升低密度区域服务效率,并通过财政贴息、电价补助、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下沉布局,推动形成“建得起、用得上、可持续”的县域补能新格局。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畅通新能源汽车产业跃迁通道。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与本征安全性,已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范畴,亟需在基础研发、标准建设与示范应用等方面形成联动推进机制。应进一步提升插混车型的多场景适应性,推动系统集成度提升、能效优化与制造成本下降。智能驾驶技术也正进入落地加速期,要进一步健全道路测试和准入机制,推动高阶辅助驾驶与智能底盘融合发展,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全面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