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合资30年之一]写在合资企业诞生30周年
[合资30年之二]全社会激昂向上的1984
[合资30年之三]汽车界尴尬难堪的1984
[合资30年之四]合资大幕开启的1984
[合资30年之五]汽车合资的发起者和拍板人
[合资30年之六]为什么是大众?负面的通用
[合资30年之七]杰出的汽车人(上)
[合资30年之八]杰出的汽车人(下)
[合资30年之九]中国汽车救赎与激辩(上)
[合资30年之十]中国汽车救赎与激辩(下)
[合资30年之十一]汽车合资合作带来什么
对外合资合作长达30年之久,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变化。现在,到期的和未到期的中外合资项目又陆续续签,那么怎么判断合资企业今后的走向呢?
没有合资合作就没有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
恐怕至今都很难说清楚合资30年的“功与过”,因为这个问题的争论,伴随着合资起步,一直到现在,根源在“市场换技术”所谓的“原罪”:自主品牌并没有按照设想取得应有的进步,而合资也并未像当初那样的设想——以市场换来外方的技术,或者评价市场换技术的指标本身就不够客观公正。
曾经引发知识产权争议,后又不了了之的上汽通用五菱乐驰与奇瑞QQ
时过境迁,自主品牌与合资的关系、自主品牌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市场换技术”本身,恐怕都得重新看待。全球汽车紧密相连,犹如经济一体化,采购链条的全球化,合资合作与自主品牌再没有过去那般泾渭分明。
如果没有30年的合资,很难想象: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是个什么样子,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技术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是否进入了汽车社会,老百姓买的是什么样的汽车?关键的问题是,自主品牌真的不合资就更强大起来了吗?
正是有30年前的合资发轫,推动中国轿车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发展壮大,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以合资为主导、自主品牌不屈不挠寻求突破的格局,这个过程,是中国一批批汽车人才蜂拥而出,是一批批零部件企业在桑塔纳国产带动下成立、升级并发酵,为自主品牌乘用车打下坚实根基,是一批批自主品牌企业通过学习、与合资融合并不断壮大自己的过程,尽管至今路途艰险。
合资体系、制度还能存在多久?
目前,不少合资企业第一阶段的合资期限已经、或将到期,一个个合资企业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续签,而当前,也有几个未实现国产的跨国品牌正在酝酿建立新的合资企业,中国汽车是延续旧有的合资思路,还是应该对合资体系有个重新的定位?
引发广泛质疑的所谓“合资自主”产品——理念
以合资自主“弥补”中方核心技术缺失,当下正在经历第一代产品上市历练及第二代产品待出的时候,有些合资自主品牌至今还未推出产品,现在看来,基于合资企业老旧平台的合资自主,被业内广为诟病。合资企业究竟未来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位央企的高层曾告诉笔者,合资企业过去几十年确实享受了中国政策给予的各种非常优渥的政策,而虽然现在政策取向更为公平,但是他呼吁,过去合资企业享受的政策,应该更多给予自主品牌。
指望合资企业“提携”自主,永远强大不了自主。合资企业如何和自主品牌处理好关系?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
探讨合资企业未来的走向及价值,离不开中国汽车政策的宏观导向,控制产能、提高合资审批门槛等手段,只做到了对现有合资水平数量和生产能力的控制,而在合资最终走向方面,显然考验中国汽车政策决策者的智慧。
跨国巨头和合资企业推进的本土化,成为合资企业提携中方一个最直接最明显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合资企业均有成就,他们力度存在很大不同。基于中国研发中心职能和能力的提升,对于中方核心技术的帮助,是合资几十年来的初衷,而未来,政策如何考核,仍是悬念。
业内人士也猜测,合资这种模式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究竟会存在多久,也许任何人也不好说。(中国经济网 记者裴达军)